关于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科学化的若干思考

  • 作者: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的建设研究所副所长张阳升研究员
  • 时间: 2012-10-12
  • 点击率: 3363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科学化,是科学发展观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的全面贯彻和自觉运用,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审视、谋划、推动干部人事制度工作的全面实践,是干部人事工作在更高标准、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的全面发展,也是干部人事工作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到内容形式、方式方法的全面创新,是干部人事工作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党的十七大以来的五年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加有力,尊重实践探索、注重典型示范更加有效,加强总体规划、统筹协调更加自觉,改革路径、用人导向更加鲜明。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显示,干部群众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效的评价连年提升,2011年比2008年提高了13.43分。

第一,鼓励基层创造,加强宏观指导,谋划推进改革更加科学
        改革办法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推进改革中的具体运用。各地牢牢把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自下而上探索与自上而下推动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稳妥把握改革、精心操作改革,保证改革有序顺利推进。
        一是宏观指导、健全制度,加强改革总体规划。党中央高度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在总结基层实践经验基础上,2009年颁布实施《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提出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具体要求,为全面深化改革画好了“路线图”和“时间表”。
         二是重点突破、整体带动,科学把握改革路径。各地围绕《改革规划》提出的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推行差额选拔、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坚持和完善从基层选拔干部制度等11个重点项目,加强试点、集中攻关,总结经验、推广应用,以重点突破带动改革整体推进。抓住换届有利时机,“两线并举”推进改革,在换届的地方大力推进成熟改革举措;已完成换届的地方和部门机关,重点抓好竞争性选拔、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等改革举措落实,实现换届与改革“两推进”。
         三是典型示范、舆论引导,营造改革良好氛围。中央组织部集中编发市县党委换届、乡镇党委换届、中央和国家机关、中管企业和高校4个改革《100例》,以口袋书形式印发。基层干部说,这些改革样本学得会、用得上、可操作、能落实,小册子发挥了大作用。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各地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宣传改革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加强正面引导和舆情应对,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监督改革,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

第二,坚持以德为先,强化德的考核,德的优先地位更加突显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着眼党长期执政大局、保持干部队伍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保证,是党的用人标准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各地突出德的优先地位和主导作用,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贯彻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体现到干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各方面。
        干部群众说,干部没才会误事,干部无德更坏事,选人用人先“问德”是个好导向。
        一是细化评价标准,突出针对性差异性。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全国181个市、1312个县制定了考德办法。各地坚持以对党忠诚、服务人民、廉洁自律为重点,根据干部队伍实际,建立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德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让德易识别、好比较。
        二是创新考核办法,突出开放性深入性。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准考实干部的德。
        三是运用考核结果,突出实效性导向性。把考德结果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管理监督中,作为培养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第三,坚持扩大民主,注重民主质量,选人用人民意基础更加坚实
        扩大民主是推进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各地把扩大民主的要求贯穿到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既落实群众“四权”,又发挥组织把关作用,以坚实民意基础促进选人用人公信度提高。
        一是探索规范任用提名,民主提名、公开提名、责任提名。根据干部选拔任用不同情形,对组织、群众、领导干部、干部个人不同主体推荐提名方式、程序作出规范。
        二是坚持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增强推荐测评的科学性真实性。把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按照代表性、知情度和相关性原则,合理确定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人员范围,“让知情人投知情票”。
        三是着力增强考察民主,保证人选质量。普遍实行干部考察预告,扩大考察范围,听取各方面意见,接受群众监督。
        四是推行干部任用票决,实现好中择优。推行党委全委会票决下一级党政正职人选制度,一些地方将机关部门领导班子正职和市县党政班子副职纳入票决范围。许多地方探索实行常委会无记名投票表决确定任职人选办法,一些地方还探索了差额票决。

第四,加大竞争力度,完善竞争方式,择优选人视野更加开阔
        竞争性选拔干部是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的重要举措。各地加大竞争性选拔力度,着力提高竞争性选拔质量,拓宽了选人视野,促进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竞争性选拔方式被干部群众评为最有成效的改革举措。
        一是加大力度,推进竞争性选拔常态化。2008—2011年全国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方式选拔厅、处、科级干部28.7万名。层次覆盖不断扩大,由科级、处级逐步向局级、副部级领导岗位延伸,由党政机关向企事业单位拓展。
        二是完善办法,推进竞争性选拔科学化。坚持干什么考什么,让干得好的考得好。突出岗位特点,合理设置资格条件,增强考试测评的针对性实践性。
        重视德和实绩考察,强化组织把关作用,不简单以分取人。全面衡量“考绩”与“实绩”、口才与口碑、临场发挥与一贯表现,把考察结果作为确定任职人选的重要依据。
        三是创新形式,推进竞争性选拔多样化。公开遴选上级机关工作人员,17个省开展从乡镇(街道)党委书记中定向遴选省直机关副处级干部工作。

第五,从基层选拔,在基层培养,干部队伍来源经历结构更加优化
        面向基层培养选拔干部,是优化机关干部队伍来源经历结构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党的执政骨干队伍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战略举措。各地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党政领导机关力度,积极选派年轻干部人才到基层一线锻炼,推动形成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培养选拔链。
        一是从基层一线选拔领导干部:既看知识学历、更看“工作学历”。对市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一把手”,注重从担任过县级党政领导职务的干部中选拔;对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优先提拔使用具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的干部。
        二是选调基层干部充实上级机关:一线选干部、机关增活力。中央组织部连续3年开展公开遴选干部工作,累计拿出4个处长、33个副处长、236个科级以下职位,面向具有基层经历的公务员公开遴选。近3年全国市级以上党政机关从基层选拔干部11.3万名。
        三是从基层一线考录公务员:让“工农牌”人才进得来。从2012年起,中央机关公务员招录计划中,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全部用于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
        注重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一线工人农民、农民工等群体中定向招录公务员。
        四是推动干部人才到基层一线培养锻炼:接地气、增感情、长才干。对缺乏基层一线工作经历的优秀年轻干部,有计划地安排到条件艰苦地方、关键岗位或急难险重任务培养锻炼。
        只有改革创新才有历史的主动。各级组织部门正在按照中央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加快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人事制度体系。

我们认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的突出成效、带来的巨大变化、引起的良好反响,全党上下和社会各界有目共睹。但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也听到了一些不同声音,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对竞争性选拔工作持有不同意见,反对推广这一做法。其主要理由是:第一,竞争性选拔是所谓“唯分取人”,往往有“高分低能”现象,经常出现“干得好不如考得好”,未必能准确选人用人;第二,竞争性选拔成本高、时间长,冲击日常工作,得不偿失;第三,竞争性选拔缺乏效率,人为制造工作量。因此,不同地方就出现了“此热彼冷”,同一个地方出现了“时热时冷”。
        二是搞“假竞争”,或打着改革的旗号搞“伪竞争”。主要表现是:第一,任意减少程序或环节,损害竞争的实质内容;第二,虚假竞争,人为进行引导或操控,如量身定制竞争性选拔的条件和程序,搞“萝卜招聘”,明显与公务员法和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不一致;第三,随意进行,因人而异,易人而废,最终还是个别人或少数人说了算,让不少参与者心冷,从而破坏了竞争性选拔的声誉。
        持不同意见的人虽然数量不多,问题也多限于操作层面,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工作中应予以研究和关注。总的原则是,对合理的意见予以吸收,对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对错误认识予以澄清。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指出,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这一论述高瞻远瞩,十分具有针对性。认真学习这一重要讲话精神,综合调研中各方面意见和看法,经过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实践的深入总结,我们研究形成了如下3条基本判断:
        第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潮流,体现了在党管干部原则下中国特色干部选拔的竞争与民主,体现了党的开放形象,有利于实现组织意图与群众意愿的统一、公平公正与竞争择优的统一、德才素质与岗位需求的统一,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是现阶段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主攻方向之一。对此要旗帜鲜明。
        第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工作并非尽善尽美,自然存在一些不足、有一些不同看法,但这都属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有些问题不独存在于竞争性选拔中,是整个干部工作中需要共同解决的基础性问题。对竞争性选拔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来解决,坚决不能走回头路。我们要按照中央批准的《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部署,坚持不懈地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的推进力度、宣传力度和指导力度,消除思想顾虑,提高选拔质量,努力使之走上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坚决防止因人而异、易人而废。对此要坚定不移。
        第三,竞争性选拔不能完全替代常规选拔方式,要通过多种办法的组合应用,以竞争方式促活力,以其他方式促平衡,加快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科学机制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对此要头脑清醒。
 

版权所有: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北京党建研究基地 电话:010-68007058 68007110

京ICP备05002061号 全案支持:七星迪曼·易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