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党的群众工作新常态

  • 作者: 姚 桓
  • 时间: 2014-11-26
  • 点击率: 2939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极大地丰富了党的群众工作,下一步怎么办?从教育实践活动目的看,第一个直接目的即改善党群关系、恢复信任、凝心聚力,已经基本达到。第二个目的,使群众路线优良传统薪火相传而不在代际更迭中遗失,还需努力。第三个目的,解决妨碍党联系群众的深层次问题,推动党自身建设改革,正在路上。从形势发展看,新的改革已经部署,特别是法治中国建设提到日程。这些都呼唤对群众工作提出新理念:这就是巩固教育活动成果,实现群众工作新常态。所谓新常态,是指今后群众工作要以完成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任务为目标,以创新的机制为载体,依法依章依规,扎实有序地进行;群众工作进一步法治化、社会化、制度化;使群众工作的声势、氛围转化为持久的自觉性、主动性;群众工作真正成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的一部分,融入党领导的经济社会工作和各项事业中。   

新常态的关键是健全、完善一整套群众工作新机制。机制不是制度的简单叠加,而是以各种制度要素为依托建立的有明确目标、实施办法和保障措施的工作系统,是落实制度要求的方式。经验表明,缺乏机制,群众路线教育成果不能巩固,仍会同以往作风整顿一样,呈现两个抛物线现象:教育活动:发动——高潮——回落;群众心理:希望——振奋——失望。健全完善机制,出发点要把约束与激励结合起来;操作上要把急用先立和统筹兼顾结合起来;制度内容上要把实体的、程序的和保障的结合起来。

有了健全科学的机制,群众工作新常态会出现以下特征:

 群众路线教育经常化,不断为贯彻群众路线注入新动力。教育一要从世界观高度、权力的来源、属性高度解决联系群众、服务群众问题。执政党干部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党的先进性的体现和道德要求,更是权力来源、属性决定的,如同习近平所讲:党的权力观包括:权由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现行干部选拔中权力过于集中的缺点,常常掩盖权力来自人民的事实,致使干部对权力属于人民缺乏切身感受。加上四大考验造成脱离群众等四种危险,教育需要经常进行。除根本性教育外,还要有针对性地解决干部中出现的新问题,达到即注入防腐剂、又增加正能量的目的。

群众的利益诉求和意见建议能够及时表达、破除梗阻。在群众的工作、生活、思想都发生变化之际,如果群众工作和群众需要不对接,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应该创造各种民主平台包括通过经常化的座谈走访、网络信箱、微博微信、民意快递直通车、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发挥党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以及公开基层党组织联系方式等办法,使党组织及时了解民情、民需、民愿、民意。这里的关键是了解困难群体的要求和想法较多、情绪较大、甚至有“火气”的群众的意见,还要做到及时,不打折扣。当群众意见和诉求成为工作直接依据和第一信号时,群众工作才有针对性、实效性。

群众的问题和意见能够有效解决和及时回应。这是群众工作新常态的关键要素。新常态下,服务群众品质将极大提升,内容不断扩展。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维护群众权益成为最根本的服务;还要善于组织群众自我服务;协调社会各方为群众服务。“党员服务中心”、党员志愿者、整合社区和单位各种资源、引入社会资源等方式将把党员自愿与组织管理相统一,党员内在的自觉性与组织外在的督促性相结合,以组织化形式发挥党员服务群众积极性创造性,为群众提供多方面的服务。

群众能够对党组织、党员干部进行评价监督机制。党员干部是不是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了?不能只由领导认定,更不能靠党员干部的“ 自我感觉”,归根结底要由广大群众来评判。在党组织领导下,采取有效形式,由人民群众评价党组织联系群众情况和党员干部的政绩,将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主要标准;基层党组织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工作、事关民生的具体事项和干部绩效考核评估等要增加群众评价的权重;并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依据,这样做会起到有力的督促、激励和监督作用。

干群矛盾能够及时有效化解,达到和谐。党组织、干部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由于地位不同、看问题角度不同、职责不同和信息不对称,不可能在一切问题上完全一致,党群之间、干群之间会出现问题和矛盾。新常态不是造就党群、干群之间的“无差别境界”,而是使矛盾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妥善解决,使解决矛盾成为推动工作的动力。通常造成矛盾的因素来自双方,但是党组织、党员干部作为领导者,处于矛盾主导方面,应更多地从自身找原因。对话、征求意见、改进工作、批评自我批评、思想工作、宣讲和完善、兑现政策是化解矛盾的主要方法。

党组织、党员干部能够、善于对群众进行教育和动员。党作为先锋队,担负着教育、引导群众的责任,群众工作内在地包含着教育动员群众的内容。长期以来,“思想工作加行政命令”的方法在动员群众完成党的政治任务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但今天已显得过于简单。新的群众动员应强调两点:一是要体现人文关怀,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不仅鼓励人们为完成任务做出努力和必要的牺牲,而且要更多地让群众  感受到创造性劳动带来的愉快,亲身体验到此时此地(而非彼时彼地)的幸福。当幸福不仅是对未来的期盼而且成为群众当下切身的感受时,这种动员才能极大地焕发出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方法的改进和创新,从实际出发,综合运用谈心、读书、报告、研讨、网上交流、参观访问、情景模拟、演讲辩论等方法。各种方法要取得成效,需要贯穿一个中心思想:与群众平等交流和互动。须知,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人民群众,是依靠真理的力量而不是权力的力量。现在,群众有文化、能思考,掌握信息多,思想活动变化快,对教育动员群众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把群众看做学习、思考、实践的主体而不是单纯接受教育的对象,与群众共同学习、思考,防止“我打你通”、“我念你听”;在倾听中了解群众思想情绪,在平等交流中引导;准确地、通俗地讲明基本道理,同时释疑解惑,才能取得好的教育引导效果。

通过新常态下持续不断的群众工作,群众路线作为传家宝将发扬光大;作为生命线将焕发新的生机;作为软实力将更好地凝聚、动员、组织人民群众,党群之间、干群之间更加互相尊重、信任,成为命运共同体。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的任务就得到切实保障。
 

版权所有: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北京党建研究基地 电话:010-68007058 68007110

京ICP备05002061号 全案支持:七星迪曼·易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