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高校学生党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 作者: 孙秀民
  • 时间: 2013-11-25
  • 点击率: 4081

【内容提要】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最根本的是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当今高校学生在党的认知、党的情感、入党动机、党的态度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程度不等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妨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党的心理

 作者简介:孙秀民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为了更好地进行高校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课题组在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末,于北京市某"211"兼"985"大学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公共思想政治课结束之际,做了高校学生党的心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0份,回收率为 95.00%,其中有效问卷363份,有效率95.53%。在被调查者中,从学历层次看,三年级本科生123人、占33.84%,一年级硕士生125人、占34.44%,一年级博士生115人、占31.68%;从专业看,文史类学生195人、占53.72%,理工类学生155人、占42.70%;从性别看,男生140人、占38.57%,女生221人、占60.88%;从政治面貌看,中共党员159人、占43.80%,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158人、占43.53%。尽管选取的样本只一所高校的363名学生,可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调查分析发现,广大学生党的心理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在此不赘述。可有些学生在党的认知、党的情感、入党动机、党的态度等心理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党的心理的涵义及作用

    早在20世纪初期,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心理建设》就提出"夫中国近代之积弱不振,奄奄待毙者,实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一说之误也",以加强革命党的心理建设。(《孙中山全集》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98页。)我们这里所说的"党",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党的心理"是"中国共产党的心理"的简称,即社会成员对中国共产党及其组织机构运行、方针政策实施、领导核心及其他成员思想和行为等政治现象自发产生的一种不系统的、不定型的、不成熟的主观反映和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社会成员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激情和政治倾向,是关于党的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原始层次,其过程通常表现为党的认知、党的情感、入党动机、党的态度。

根据党的心理的承担者可把党的心理分为党的群体心理和党的个体心理两种基本形式。党的群体心理可分为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民主党派、群众组织等不同群体党的心理;党的个体心理可分为党的领袖、党员领导干部、党员、非党员等不同个体党的心理。党的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党的个体心理是群体心理的基础,而党的群体心理是个体心理的集中表现。

无论是作为群体的党组织,还是作为个体的党员,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成分是党员、是人。因此,考察分析中国共产党,不能离开对人的考察分析。那么研究党的心理,也不能离开对党的个体心理的考察分析。具体来说,作为社会成员的"人"包括党内的"人"和党外的"人";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一个整体,它同样作为一个心理主体而发挥作用。因而,我们可以将党的心理分为以下四个层面:一是非中共党员的党的个体心理,包括共青团员、入党积极分子、民主党派成员以及其他社会各阶层的人民群众。二是中共党员的党的个体心理,包括领导层的个体心理、一般党员群众的个体心理;领导层的个体心理又可以分为中央领导层、地方领导层、基层组织领导层的个体心理。三是党的群体心理,包括中国共产党各级组织、民主党派、群众组织等不同群体党的心理。四是党的整体心理状况,即在非中共党员、中共党员关于党的个体心理和党的群体心理基础上形成的党的整体心理氛围。本文主要探讨第一、二层面的党的个体心理方面的问题。

党的心理一经形成,就对社会政治生活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第一,党的心理是联结党的活动和党的思想的中介。党的心理是直接反映党的活动的感性认识,是形成理论化的党的思想的重要基础。党的思想除了在发生过程中必须以党的心理与其他政治心理为依托外,在发挥理论引导作用的过程中,也必须通过相应的党的心理形成人们的入党动机、党的态度、党的热情、党的信念,才能更广泛地直接作用于人的党的活动。第二,党的心理是社会政治形势的晴雨表。党的心理通过人们的情绪、公共舆论等表现出来,从而为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重要的社会政治心理依据;同时,党的心理对社会政治生活有预告作用,即依据党的心理的内容和表现,可以我们党和政府不仅能判断它所反映的客体的情况,而且可以判断主体状况,包括主体在政治上与精神上的健康状况。第三,党的心理是形成社会政治氛围的重要力量。我们党和政府可以利用党的心理促进党的认同,稳定社会情绪、维护政治稳定;同时也可采取一定措施引导与调节党的心理,防止党的心理的消极作用,克服其阻滞党的认同、抗逆社会要求的倾向。

二、高校学生党的心理问题的表现

从一般意义上说,心理问题是指个体在社会适应中产生的个体意识到或者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状态。那么,高校学生党的心理问题,即高校学生在党的认知、党的情感、入党动机、党的态度等方面存在的自身意识到或者意识不到的主观困惑状态。

(一)党的认知方面的问题

党的认知,是社会成员根据以往的政治知识和经验,对中国共产党及其组织机构运行、方针政策实施、领导核心及其他成员思想和行为等政治现象进行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包括事实性认识和价值性认知两个方面,是党的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前提。学生党的认知方面的问题有:

1.有些学生党的基本知识不够扎实。如,当问及党的性质时,选项有: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工人和农民的先锋队;工人阶级先锋队;全民党。19.84%的学生回答不出"两个先锋队"性质,其中包括13.21%的党员、19.62%的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以及18.33%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再如,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几年召开一次?34.44%学生回答不正确(有的说4年,有的说不清楚),其中包括27.04%的党员、42.40%的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

2.有些学生对党的性质、理论和政策认识模糊。如,前述的党的性质问题选项中,9.09%的学生选择"全民党",其中包括9.41%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党员。虽然绝大多数学生认可党的理论和政策,但仍有9.92%的学生表示"不太认可"和"不知道",其中包括9.43%的党员、15.19%的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24名。

3.有些学生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不甚了解。如,当问及我国现行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参政的民主党派有多少个、具体名称是什么时。41.60%的学生能答出8个,其中12.67%的能正确写出其具体名称;70%的党员能答出8个,其中10.06%的能正确写出其具体名称;40.51%的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能答出8个,其中13.92%的能正确写出其具体名称;45.00%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能答出8个,其中10.42%的能正确写出其具体名称。

(二)党的情感方面的问题

党的情感,是社会成员在党的认知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对中国共产党及其组织机构运行、方针政策实施、领导核心及其他成员思想和行为等政治对象的爱憎、好恶、亲疏之感。学生党的情感方面的问题有:

1.有些学生对党的领袖及领导集团现疑虑端倪。如,当问及您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信任度时,选项有:非常信任、比较信任、不信任、无所谓。尽管分别有20.11%、68.32%的学生选择"非常信任"、"比较信任",但仍然有11.29%的选择"不信任"和"无所谓",其中包括11.95%的党员、9.49%的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以及11.67%的硕士生和博士生。

2.有些学生对党的政策和政绩宣传不感兴趣。如,当问及您对党的政策和政绩宣传的感受时,选项有:非常感兴趣、比较感兴趣、比较反感、非常反感、无所谓。分别有31.96%、6.67%、23.42%的学生选择"比较反感"、"非常反感"、"无所谓",三者之和高达62.05%。再如,当问及如果听到看到攻击党的言论,您的感觉是什么时,选项有:非常愤怒、比较不快、没感觉、愉快。竟然35.81%的学生选择"没感觉",其中包括28.93%的党员、37.97%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以及34.58%的硕士生和博士生。

3.有些学生对党的积极热爱、拥戴之情隐含着下降的趋势。如,您对中共党史哪个时期党的形象最满意?选项有: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初期、九十年代至今。学生最满意的是民主革命时期(48.48%),其次是改革开放初期(23.69%),再次是九十年代至今(15.43%)。因此,问及您认为目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如何?选项有:很高、比较高、一般、比较低、很低。42.70%的学生选择"一般",分别有12.67%、4.68%的选择"比较低"、"很低",三者之和高达50.05%。

(三)入党动机方面的问题

入党动机,是激励并维持社会成员去加入党组织,以达到一定政治目的的内在力量。它是在党的认知和党的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学生入党动机方面的问题有:

1.有些学生入党的愿望不是很强烈,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迷茫。如,当问及您是否希望加入党组织时,选项有:非常希望、比较希望、比较抵触、非常抵触、说不清。只有25.62%的学生选择"非常希望";10.47%的选择"比较抵触"和"非常抵触";19.83%的选择"说不清",其中包括20.89%的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21.25%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并且学历层次越高越"说不清",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选择"说不清"的比例分别是17.07%、20.00%、22.21%。

2.有些学生入党是为了就业升学,而非认同党的信念和目标。如,当问及"希望"加入党组织的理由时,选项有:有利于就业升学前途、家长的意愿、周围人都入党了、认同党的信念和目标、其他(请写出)。31.68%的学生选择"有利于就业、升学前途",排在第一位,其中包括27.04%的党员、37.97%的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以及27.08%的硕士生和博士生;28.93%的选择"认同党的信念和目标",排在第二位。

3.有些学生采取消极和非正常途径入党。如,问:如果准备加入党组织,您将从哪些方面努力?选项有:提高自身素质,用实际行动赢得大家认可;等待党支部和老师来发展我;走上层路线,平时多与主管老师和同学交流;选举前拉票,找老师或同学打招呼。尽管70.80%的学生选择"提高自身素质,用实际行动赢得大家认可",但仍然有14.06%的学生选择采取"等待党支部和老师来发展我"、"走上层路线,平时多与主管老师和同学交流"、"选举前拉票,找老师或同学打招呼"等消极和非正常途径入党。

(四)党的态度方面的问题

党的态度,是社会成员对中国共产党及其组织机构运行、方针政策实施、领导核心及其他成员思想和行为等政治现象较一贯、较固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它是党的态度、党的情感和入党动机的统一体。学生党的态度方面的问题有:

1.有些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注、认可的主动性不够强。如,当问在党的重大会议召开前后,您是否主动关心关于会议新闻时,39.39%的学生表示"有时"主动关心,其中包括38.99%的党员、41.77%的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21.77%的学生表示"很少"和"没有"主动关心,其中包括11.32%的党员、26.58%的团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再如,调查显示,分别有25.07%、32.23%、24.52%、18.46%、12.40%的学生,对党做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三农问题"、"社会管理问题"和"反腐败问题"等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表示"不太关注"和"从不关注"。

2.有些学生对党的宏观战略和政策关注度较弱,中微观战略和政策关注度强。如,当问及您对党做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三农问题"、"社会管理问题"、"反腐败问题"等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关注度时,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两项比较宏观的战略政策表示"非常关注"的分别只有23.69%和22.04%,而对"三农问题"、"社会管理问题"、"反腐败问题"比较具体的战略政策表示"非常关注"的都超过了近三分之一直至一半,分别达到了32.78%、38.84%、50.69%。

三、影响和制约高校学生党的心理的因素

高校学生党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自身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一)学生自身

从学生自身因素来说,知识结构和政治心理对其党的心理影响较深。由于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高中阶段就实行了文理分科,而当前理工科大学开展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无论其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导致当前理工科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较差。再加上科技实用主义盛行,许多理工科学生认为,科技教育是"务实"的、是"硬"的;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是"务虚"的、是"软"的。这使得当今理工科学生比较普遍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其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整体上明显低于文史类学生。那么,这种知识结构及专业偏向自然影响到其对党的认知及其他方面的党的心理问题。

由于受知识结构、社会阅历及实践经验所限,学生的政治心理还不是很稳定,存在着一些冲突。从社会层面看,他们既谋求社会变革又希望自己稳定,既企盼社会平等又渴望自己早日出人头地,对党和政府行为总是寄予较高的期望,而对行为结果往往给予较低的评价;从个人层面看,他们既追求独立自主又无法摆脱依赖,既追求民主自由又崇尚个人至上,既追求精神生活又恋物质享受;从政治参与层面看,他们既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较弱的参与能力的矛盾,也有较强的参与行为能力与较低的参与质量、较高的参与积极性与较窄的参与渠道的矛盾。由于这些不稳定的冲突因素的存在,使得学生党的心理容易受不良乃至错误思潮的影响,导致出现党的心理问题。

(二)学校教育

从学校教育因素来说,之所以出现上述党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思想政治课、学生党支部、学校党校、辅导员的作用没有切实发挥出来。

目前从大学本科到硕士研究生乃至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总体上仍然是传统的模式,即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强调以书本、课堂为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观念的灌输。这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内心感受,难以使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政治素质。如,当问及"通过公共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您对中国共产党认识的提高程度"时,只有7.71%的学生认为"非常大",而认为"比较小"和"非常小"的则高达41.60%。

尽管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党员培养重组织发展,轻教育培养;重入党前培养,轻入党后教育;重组织纪律教育,轻党性教育锻炼;组织活动形式单一,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得不到持续增强。此次调查中,有30.03%的学生表示"从不"感受到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关心和帮助。当问及学生党支部、学校党校、辅导员对您自身党的心理影响程度时,分别只有10.47%、9.09%、11.85%的学生认为"很重要",而认为"作用不大"的学生则分别高达27.00%、26.72%、30.03%,认为"作用不大"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很重要"的比例。

(三)社会环境

从社会环境因素来说,主要是家庭教育和大众媒体特别是网络的双重影响,以及政治腐败的消极影响。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环境要素之一,人生伊始就沐浴在家庭的教化中,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政治倾向是影响学生党的心理的首要的、最基本的因素。父母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情怀,对国家的荣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心程度,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子女。本次调查表明,44.90%的学生来自父母至少有一方是党员的家庭,54.82%的学生来自非党员家庭(即父母都不是党员);73.55%的学生表明自己的家长支持自己入党,当然也有25.34%的学生表明自己的家庭对自己是否加入中国共产党抱无所谓的态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使各种大众传媒的优势融合起来,出现了信息传播的网络化社会化。可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多种价值观念相互激荡,容易造成思想混乱、主流价值观念淡化。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其对高校学生的影响越来越超过传统的纸质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更具有自由隐蔽性,监管难度更大,对高校学生政治责任感的养成、政治规范的形成与遵守具有双重作用。本次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主要通过报刊书籍和网络了解党的相关知识和即时信息,尤其是党的即时信息更是通过网络获得的;而网络是把双刃剑,有47.66%的学生认为网络对提高学生政治素质利弊相当。

此外,党和政府的形象也是影响高校学生党的心理的重要因素。如,当问及您认为制约高校学生党的心理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排在第一位的回答是"当前党和政府内存在的腐败现象",占被调查总数的43.25%,远远高于其他选项。

总之,我们要正视当今高校党的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学生自身、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多方面入手,查找和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提高学生自身政治素质及心理调适能力,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优化家庭教育、净化网络环境,以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学生存在的党的心理问题。
 

版权所有: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北京党建研究基地 电话:010-68007058 68007110

京ICP备05002061号 全案支持:七星迪曼·易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