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探索及其启示

  • 作者: 姚桓
  • 时间: 2013-12-13
  • 点击率: 4467

内容摘要  本文从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时期,梳理了毛泽东对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探索,分析了其思想精华,并站在时代的高度,阐述了这种探索对今人的启示

关键词  毛泽东  历史周期律   民主新路
 

"探索一个伟大人物的思想,本身就是一门引人入胜的科学。"研究毛泽东关于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思想时,我们更强烈地感到这一点。所谓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问题,从实质上说,是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后如何防止腐化变质,脱离群众的问题。对这一重大问题的思考,伴随了毛泽东的后半生。习近平最近指出,历史周期律问题至今有警示意义。研究毛泽东关于打破历史周期律的思想精华,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防止脱离群众,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一、建国前的初步思考

1945年7月初黄炎培访问延安时,向毛泽东提出了自己长期思索的历史周期律问题。他认为,一人、一家、一团体、乃至一国,都没能跳出"其兴也浡",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律的支配。他希望中国共产党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对此,毛泽东明确而有信心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新路,这条路,就是民主。

这里的周期律是指某些历史现象的周期性重演,中国历代王朝开创者从艰苦创业到腐败灭亡,农民战争从胜利到失败,近代许多政治势力的崛起到昙花一现,确实"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重要的是,黄炎培和毛泽东不是进行纯学术探讨,而是以古论今,讨论重大的现实政治问题。黄先生表达了当时相当一部分民主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告诫和担心:共产党成功之后,会不会重蹈因胜利而腐化堕落的覆辙。毛泽东的回答更非即兴而发,而是集中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的思考。促使毛泽东思考的原因很多:第一,熟悉中国历史的毛泽东,非常善于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延安整风期间,他就提出印发郭沫若著的《甲申三百年祭》,要求全党从明末农民战争中吸取教训,不要重犯胜利后骄傲的错误。第二,毛泽东十分重视反面教员的作用。早年的国民党也曾是个很有生气的革命政党,然而辛亥革命后,除少数优秀分子外,很多人由于争官夺权而走向腐化。毛泽东在延安多次讲到国民党的腐化问题。共产党会不会走国民党的老路呢?第三,作为有远见的战略家,毛泽东善于从现在想到将来。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内也出现一些贪污、违法乱纪等腐化现象和官僚主义、不愿过艰苦生活的不良作风。党中央曾采取一些反腐化措施。战争年代尚且如此,在全国胜利后情况又如何呢?所有这些,都促使毛泽东对党执政后面临的考验和发展前途作战略性的思考。由此,周期律问题在毛泽东的思想中演化、扩展为党执政后防止腐化和 脱离群众,实现历史使命的 重大课题。必须指出,毛泽东讲的 "民主新路"不是一般的 民主口号,联系他这一时期的言论可知,这是有特定内容的 治国理念。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毛泽东回顾了中国人学习西方民主主义文化破灭的历史后说,"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显然,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看待民主问题,他主张的"民主新路"不是照搬西方模式,而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人民民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充分的人民主权,实现对政府的监督。

综观这一时期前后毛泽东的论述,他对这一问题的思考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高度重视党执政后一些党员经受不住考验而腐化变质的危险性,为此提出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他在七届二中全会的讲话中预见到党内因胜利可能产生的各种危险情绪,指出部分党员可能在糖弹面前打败仗。告诫全党必须"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旧时代的革命者之所以胜利后必然腐化,从根本上说,是由他们的阶级和历史局限性造成的。无产阶级革命是消灭一切阶级、压迫的最彻底的革命,夺取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共产党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的,他"本身无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和无产阶级政党特有的先进性是旧时代革命和革命者所不可能具有的。毛泽东认为防止腐化变质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用"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武器,克服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

第二,毛泽东认为防止党腐化和脱离群众不仅要靠党的先进性和自身的建设,还需要有人民的民主监督。当陕北开明绅士李鼎铭先生提出"精兵简政"的建议而有些人不以为然时,毛泽东则高度评价说:"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①

二、建国后的探索和实践

建国后,毛泽东更加关注防止党脱离群众,克服官僚主义和各种腐败现象的问题,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努力。

(一)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

从拒腐防变的角度看,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是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克星"。 毛泽东在党的"八大"期间接见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团时说,我们社会主义必须想办法来扩大民主。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他再次强调了民主集中制,指出无论党内外,都要有充分的民主生活,要允许群众批评,领导者不接受群众批评,最后要垮台,演出"霸王别姬"式的悲剧。毛泽东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主要包括:

(1)强调集体领导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1956年4月,根据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精神写成的《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中说:"当革命胜利之后,在工人阶级和共产党已经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阶级和政党的时候,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工作人员,由于受到官僚主义的多方面的袭击,就面临到有可能利用国家机关独断专行、脱离群众、脱离集体领导、实行命令主义、破坏党和国家的民主制度的这样一个很大的危险性。因此,我们要是不愿意陷到这样的泥坑里去的话,也就更加要充分地注意执行这样一种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而不应当稍为疏忽。"

(2)重视群众监督。在发动和依靠群众对党实行监督方面,毛泽东特别强调三点:一是发动群众帮助党纠正错误和惩治腐败。1951年12月,中央专门发出《关于发动党外群众大张旗鼓检查和惩治贪污人员的指示》,1957年还发动了公开整风。二是重视人民来信来访。毛泽东在转发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关于处理人民来信的报告时写道:"必须重视人民的通信,要给人民来信以恰当的处理,满足群众的正当要求,要把这件事看成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和人民群众联系的一种方法,不要采取掉以轻心,置之不理的官僚主义态度。"②三是重视民主党派的监督。毛泽东提出一个可贵的思想:一个党总要听到不同的声音。他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们有意识地留下民主党派,让他们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比较有利。"以后,毛泽东正式提出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3)提出用民主的方法解决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问题。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人民内部矛盾日渐突出。在"多事之秋"的1956年,出现了一些不安定因素。国内一些地方出现了少数人闹事的情况,有些人还对党和政府工作中的缺点错误以及干部作风上的问题提出公开批评。面对这些新矛盾,许多党员和干部缺乏思想准备,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把群众闹事和尖锐批评一概视为阶级斗争的表现。正在此刻,毛泽东及时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他指出,我们的政府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但是它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这种矛盾包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民主同集中的矛盾,领导同群众之间的矛盾,国家机关某些工作人员的官僚主义作风同群众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一般不是对抗性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一方面,教育党的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克服脱离群众的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作风,另一方面,教育群众提高觉悟。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指出了可以用民主的方法解决执政条件下的党与群众关系问题,防止党脱离群众。

(4)考虑废除领导职务的终身制。为了扩大民主,建设民主政治,毛泽东也考虑到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方面的问题。1956年毛泽东主动提出不当国家主席,后来终于辞去这个职务。毛泽东甚至考虑在将来的适当时机不再继续担任党的主席。③

(二)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毛泽东历来主张从严治党,建国后这一思想又有新的发展。毛泽东强调的从严治党,不只是严肃执行党的纪律,而是全面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指导方针,其含义是在思想、工作、作风、生活等各方面对执政党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提出严格的要求。

(1)思想上要保持革命到底的精神,不因胜利而丧失斗志。1957年3月,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号召大家学习《水浒传》中的拚命三郎石秀,要以战争年代的革命热情和拚命精神做好今天的工作。④

(2)严格要求领导干部,自己率先垂范。党的领导干部能否以身作则,可以说是从严治党能否实现的关键。建国后身居高位的毛泽东始终以中国共产党的普通一员,共和国公民的一分子严格要求自己。他拒绝为自己的家乡修公路、为自己修铜像,1956年还在《中央关于实行火葬的倡议》上带头签名。对自己的子女,毛泽东从小严格要求,他曾考虑"岸英或可回湘工作"⑤。朝鲜战争爆发,他毫不犹豫地送儿子去前线经受战火的考验。毛泽东还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对要求推荐工作、介绍入党的亲朋故旧,均耐心劝导,鼓励本人努力争取,按规章办事;因工作需要举荐人员时,毛泽东充分尊重用人单位意见,带头遵守人事制度,没有特殊要求;对生活有困难的亲友,毛泽东尽自己的力量周济,从不以公济私,增加政府负担。毛泽东在人事交往和对待子女亲属方面的廉政,对防止腐化,在全党全国树一代新风,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3)严肃党纪,对腐败分子毫不留情。党执政后不久,在我们党和政府中就发现了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等严重情况。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党和国家肌体的腐败已见端倪,不能等闲视之。在"三反"运动中,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对清除党的肌体上发生的腐败现象,表现出毫不妥协的态度和巨大的决心与魄力,真正做到了从高级干部抓起,敢于碰硬。例如,中央增产节约委员会收到署名"东北一党员"揭发高岗的信,报请毛泽东同意,照样派人去查。特别是严惩刘青山、张子善的果断决定,再一次以行动向全社会表明我们党从严治党,除恶务尽的决心。刘青山、张子善被判决死刑后,当时的天津市委书记,刘张二人的老上级黄敬曾托薄一波向毛泽东求情,希望考虑他们在战争年代曾出生入死,有过功劳,是否给他们一个改造的机会。毛泽东说,正因为他们俩人的地位高、功劳大、影响大,所以才要下决心处决他们。只有处决他们,才可能挽救20个,200个,2000个,20000个犯有各种不同程度错误的干部。⑥

(4)重视党内监督。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毛泽东提议,1949年11月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议》,成立了以朱德为书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195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成立以董必武为书记的中央监督委员会和地方监察委员会,对加强党内监督作出了更具体的规定。

纵观毛泽东建国后的探索和实践,可以看出,其特点主要是通过人民群众的监督和加强党的建设,从严治党来解决问题,其效果是明显的。从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党风和党群关系的状况总的说是好的,表明我们党能够经受执政和胜利的考验。当然,即使毛泽东这样的非凡人物,也不能超越历史。囿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毛泽东在考虑执政党防止腐化变质的问题时,主要强调警惕资本主义思想腐蚀,对封建主义残余注意不够。他根据苏联的教训看到了社会主义国家民主和法制不健全的危险,但从总体上说,对执政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还是从工作方法上考虑,未能从制度上解决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问题,这正是建国后探索中的缺憾。

三、对今人的启示

毛泽东对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探索,既有宝贵的思想精华,也包含令人惋惜的失误。然而正如列宁所说,判断历史活动家的功绩,不是看他们没有提供的东西,而是看他们比他们的前辈多提供的东西。毛泽东对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探索,就其价值取向、基本思路来说是完全正确的,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继承的宝贵思想遗产。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之际,今天,在毛泽东的探索基础上继续思考,可以得到很多启示:

(一)跳出历史周期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劳永逸。马克思认为,人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传统像梦魔一样纠缠活人头脑"的现象⑦。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所积淀的封建特权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至今仍有影响,民主和法制尚不十分健全,在 不少环节上,人民群众难以直接对执政党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进行严格有效的约束和监督。这就意味着在社会主义时期,要通过艰苦努力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和国家的民主法制等建设,造成一个使腐败现象既难于产生又易于消除的社会环境,而现在这个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在执政党防止腐败的问题上,忧患意识与坚定信心相结合,解决问题的紧迫感和长期作战的持久战思想相结合,是我们应采取的科学态度。

(二)必须把打破历史周期律的问题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联系起来,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不能孤立地离开经济谈政治,把防止腐败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脱节。现代化所包含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四位一体的目标,其中第一位是富强,而基础是经济建设。经济发展不会自发地造成道德进步,但它毕竟为这种进步提供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过去"左"的思想曾经认为,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条件下,可以把经济建设放在次要地位,通过频繁过火的阶级斗争和革命大批判使干部和党员保持高度的革命性,防止修正主义,结果适得其反。事实说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也不能使执政党和政府防止腐化。这当然不意味着经济发展可以自发地带来党和政府的廉洁,而是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两手抓,以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为防止和克服腐败现象创造条件;又以反腐败斗争保证建设和改革的顺利进行,实现经济建设和党风建设、廉政建设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三)民主是最有效的防腐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也难以保证执政党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的廉洁。中国共产党最终摆脱历史周期律的支配,意味着要在中国特殊的条件下开创一条民主新路。毛泽东的贡献在于他最早指出了这条道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必须具有中国特色,既要看到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又要看到其历史制约性,只能有领导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以条件不充分而对民主建设采取消极态度,裹足不前,这种"民主缓行论"是错误的;看不到民主建设的长期性,不顾客观条件而企图在短期内一步到位实现高度民主,这种"民主的急性病"也是有害的。民主建设的速度要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衔接,与群众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民主素养的培养相配套。要以执政党内民主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应该以健全、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色是把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 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即在党的领导下依法保证人民民主权利 ,实现全体人民当家做主。这种民主既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又保证人民对党的监督。民主建设的实现步骤是在党的领导下逐步提高人民参政议政程度。脱离党的领导,通过大搞"群众运动"的办法实现"大民主",只能造成混乱和无政府状态;另一方面,脱离中国实际,照搬西方民主模式也会葬送社会主义。

(四)加强思想教育与建立健全制度并举。经过多年来党的建设经验教训的反思,邓小平率先提出:"克服特权现象,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⑧这个思想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在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的反腐败指出了新的途径。现阶段最重要的是逐步健全民主,建立健全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重点和难点是,既要保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证执政党和国家的干部充分行使职权,又要使他们在运用权力时受到党纪国法的制约和广大党员及人民群众的监督,防止滥用权力的现象发生。如同思想教育不是万能的一样,制度也不是万能的。要发扬毛泽东建党学说注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的优良传统,同时把制度建设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思想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觉悟,为制定和执行制度奠定基础;又以制度建设巩固思想教育的成果,有力地规范党员和干部的行动。

(五)要敢于克服阻力,严肃处理腐败分子。从本质上说,我们党是有着自我净化的功能的,然而,要充分发挥这一功能,真正实现从严治党,必须克服各种阻力。必须防止执行党的纪律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惩治不力的现象和执纪办案中的干扰,真正落实从严治党。有人强调现在从严治党难,这是事实。然而,如前所述,50年代初进行的反腐蚀斗争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可以说,毛泽东同志是以对党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排除了阻力和困难,推动了反腐败斗争的发展。在这方面,各级领导干部和纪检机构,都可以从当年毛泽东等人严以律己,无私无畏的精神和对腐败分子除恶务尽、决不姑息的态度中得到启发。

     
注释

①参见《党风与党的生命》第216页。
②转引自《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
③参见石仲泉:《毛泽东的艰辛开拓》。
④毛泽东:"《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1957年3月)。
⑤《毛泽东书信选集》第330页。
⑥薄一波:《关于若干重大事件与决策的回顾》(上卷)第152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603页。
⑧《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第292、293页。
 

版权所有: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北京党建研究基地 电话:010-68007058 68007110

京ICP备05002061号 全案支持:七星迪曼·易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