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峰: 系统化视阈下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 作者:
  • 时间: 2022-03-16
  • 点击率: 459

引言

    系统认识世界、分析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之所以首先要具备理论形态,就是因为只有系统的理论才能指导实践沿着科学的轨道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分析世界的系统的思想武器,是重要的方法论武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同于“过去在历史观和政治观方面占支配地位的那种混乱和随意性”,是“一种极其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1]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理论上系统地、深刻地分析整个历史发展过程,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全面系统地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提供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指出了社会发展的过程以及自身的任务使命,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空前发展。

    构建系统的党的建设理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传统。无产阶级政党的自身建设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段与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而成的。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的理论成为探索和揭示无产阶级运动规律,指导无产阶级政党实践的行动指南。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能够建设起一支世界范围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与传统政党组织松散、执行力战斗力薄弱等特点截然不同的是,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系统化程度高、组织严密性强。这既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显著优势,也是其优良传统。

    马克思、恩格斯在建党实践中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开创了党的建设理论。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恩格斯致力于创立无产阶级政党,并根据其建党活动探索一整套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他们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纲领,提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如何开展革命的系统政策。

    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列宁抓住了无产阶级革命进入直接推翻帝国主义而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时期这样的历史机遇,探索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及党的建设理论。列宁建党理论是一个从思想理论到组织建设的集中的、系统的、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列宁系统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并揭示了理论学习的实质是“学会在无产阶级阶级斗争中的各种条件下运用这个理论来解决革命运动的实际问题。”[2]同时,列宁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建立以后组织建设问题的基本方面都已涉及。比如,建立什么性质的党,建党的目的、组织原则;党员的基本要求;党的领导作用,党的地位,党与非党的关系;党代表的选举,党代表的权利和义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组织纪律,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少数与多数的关系,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党内斗争的原则和方法等。列宁还阐释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策略基础。这些论述使得列宁全面系统地构建起了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自身建设构架,为无产阶级政党自身建设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来,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创造性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之间的关系。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系统化学习吸收,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道路、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化创新提供了新思路,为世界无产阶级运动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

一、系统建构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1.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建构过程是在曲折探索中完成的

党在开展革命事业的初期,经历过伟大的胜利,也经历过严重的失败。党建立以后的一个时期,对中国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都懂得不多,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完整的、统一的认识。在党的建设上,尽管有了列宁建党原则作指导,党的组织也得到了发展,但是如何使得组织巩固起来并非易事;党的手里有了革命武装,但是如何掌握住这些武装力量同样并非易事。比如,党很早就提出了“布尔什维克化”的目标任务,但如何完成好这个任务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共产国际早在第五次代表大会上就提出“现阶段共产国际活动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是各党的布尔什维克化”[3]的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后来长期推行“布尔什维克化”的直接来源。1927年的“八七会议是布尔塞维克化的开始。”[4]从此以后,“布尔什维克化”进入了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主题。1927年10月24日《中央通告第十三号》明确表述了党的战略部署:“下极大的决心,重造我们的党——在思想上组织上澈底肃清小资产阶级的机会主义,造成真正群众的,革命的,阶级的,布尔塞维克的党,然后才能担负起现时所负的重大使命。”[5]但是,在推进党的“布尔什维克化”过程中出现过两个重大的片面的、教条的错误。一个错误是片面强调干部的工人化,即“指导机关工人化”错误。大革命失败后,当时的党中央提出“中国共产党组织之布尔塞维克化,以及无产阶级和农民群众的组织之革命化,都是当前最迫切最重要的问题。” 中央决议“命令各级党部立刻用最坚决的方法,使指导干部工人化。”[6]这种片面强调工人成份的错误在“六大”中央委员会选举中体现明显。而随着代表工人成份的向忠发等人叛党,“太重视工人成份”造成的形式上的无产阶级化方针遭到否定。另一个是片面强调共产国际指示,把共产国际指示教条化的错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把实现党的布尔什维克化完全建立在共产国际指示基础上,而不是真正的党内政治生活和中国革命实际基础上的。这导致了中国革命经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考验。

在党的建设进程中出现的片面的、教条的错误,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全面系统认识和把握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这个极其艰巨的任务。这个任务最终是由毛泽东建党学说得以成功解决的。

 2.毛泽东建党学说确立了以思想建设为重点的中国化的党的建设体系

毛泽东在正确分析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基础上,科学总结党的建设取得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建构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框架。邓小平曾指出,“把列宁的建党学说发展得最完备的是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时期,即红军创建时期,毛泽东同志的建党思想就很明确”。[7]1929年的《古田会议决议》是毛泽东建党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提出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以纠正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问题,还强调了党的组织的重要性,提出了党的思想和党内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的论断。以强调注重在思想上建党为重点的这些认识是在准确把握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条件,特别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等阶级力量分布不均的情况下,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毛泽东建党学说以其鲜明的独创性为解决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找到并开创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党中央到达延安以后,毛泽东建党思想逐渐达到成熟。主要标志是: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具体方式。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为党的建设思想向全面系统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939年,毛泽东又提出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大命题,使得党的建设在系统发展的道路上大大迈进一步。党的建设的基本框架也随之逐渐清晰。这就是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

在提出建党目标构架的基础上,逐步丰富了毛泽东建党路线。这个路线的基本内涵就是“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8]在思想建设上,毛泽东建党路线强调把思想教育和思想领导放在党的领导的第一位。毛泽东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9]这一时期,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用无产阶级思想教育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要成功地进行思想改造,就要解决“船”和“桥”的问题。整风运动的开展使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出一套新的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整风运动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通过整风,实现了全党在思想上的高度团结统一,使全党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得到大大提升。

在政治建设上,毛泽东建党思想具有“三个密切联系”的特征,即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联系着,同党与资产阶级的关系及党与武装斗争的关系密切联系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保证了党能够自觉克服各种错误政策的干扰,有效地巩固和扩大党的政治优势。

在组织建设上,强调发挥民主集中制根本组织原则的作用。七大党章和刘少奇《论党》的报告等文件对民主集中制作出了具体规范。毛泽东在《关于健全党委制》等文件中强调了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健全了党的委员会制度,明确了党的领导方法和党委会工作方法。在总结历史经验基础上,制定了马克思主义干部路线和一整套干部政策。

在作风建设上,系统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三大作风的提出,使毛泽东党建思想在强调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进行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得以完善,更加趋于系统性、完整性。

毛泽东建党思想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风上系统地建构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理论体系。正是因为毛泽东“建立了完整的建党学说”,“使我们建立了这么一个好的党”,[10]才成功实现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范例。在革命取得胜利后,党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如何加强党的建设也进行了重要探索。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二、开创并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新的严峻考验。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推动和不断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首先需要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建设始终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和路径。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思考和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下,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社会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基本政治路线的确立,为全面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为党的建设开辟了新的发展空间。

 1.开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担负着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这是一场新的革命。要领导和推进这场新的革命,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开拓新的建党境界。党中央领导全党开始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1)在思想建设上,邓小平强调解放思想,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他指出,“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11]这一时期,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教条主义、思想僵化等各种“左”的思想倾向进行了斗争,在实践中坚持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重新确立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同时,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提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坚定性。

   (2)确立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建党目标。1980年2月,邓小平就要求全党思考“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算合格,党怎样才算善于领导”的问题。[12]十二大之后,邓小平明确提出“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 [13]新时期建党目标的确立,为新时期党保持先进性指明了基本方向和实现途径。

(3)提出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论断。邓小平从党要面对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全新的事业,只有不断改善党的领导,才能更好地坚持党的领导这样一个思路出发,提出了改善党的领导的问题。对于党的领导,十二大党章明确提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对于党的活动范围,强调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突出强调集体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根本制度和重要组织原则。完善党的集体领导制度,要求重大问题必须经过集体讨论研究决定。十二大党章规定了党委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4)提出了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四化”方针。干部队伍建设是组织建设的核心内容。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用人观念,在干部队伍建设上强调“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通过对干部队伍建设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形成了能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

(5)提出探索制度建设的新路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的设计上,十分注重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邓小平提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加强制度建设成为管党治党的一个主要特征,并逐步探索形成依靠制度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治理水平的框架,为党内政治生活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6)开创了党风建设的新模式。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党风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党风建设在抓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中探索新模式、新途径,在强化思想教育的同时,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用制度管人的约束监督机制,推动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新方式的形成。

2.在科学回答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问题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十四大以后,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是党中央着力解决的重大时代性课题。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进一步深化拓展了党的建设基本内容。

    (1)明确提出党的建设总目标、方针和历史性课题。党的建设目标是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首要内容。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议中关于党的建设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十五大报告提出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即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于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党中央明确了保持先进性的方针。十五大上,党中央从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角度阐述了从严治党的方针,并具体化为五条措施,要求全面贯彻于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建设各方面工作。此后,进一步形成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党的建设重要方针。这对于新形势下开辟党的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党在新时期自身建设的任务,提出了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这要求党要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从完成这两大历史课题中探索更好的建设党的方式方法。

(2)进一步拓展了党的建设的基本内容。按照新的伟大工程总目标要求,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把制度建设作为党的建设新的重要内容提了出来。江泽民在十四届四中全会上指出,“注重制度建设,是这次全会决定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我们党很重要的工作是要“建立一整套科学严密的组织制度”,“形成适应新的历史时期所要求的新机制新规范。”[14]制度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基本内容,在十六大上得以确立。这样党的建设从传统上讲的三个大的方面拓展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四个大的方面。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探索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成果。这一时期,党中央在总结历史发展经验,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基础上,形成并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面对两大历史性课题以及三大规律的探索和理论认识上的深化,是加强党的建设、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新的理论武器,成为党的重要指导思想被写入党章。

 3.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党的建设主线,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处于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党面临“四大危险”、“四大考验”。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的重大课题。如何执好政是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个关键内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时刻,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十六大提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任务后,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门对执政能力建设做出部署。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党执政成功的经验总结,也是对新时期新阶段如何执好政的根本要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提出,探索了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的重大问题。在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基础等方面形成体系化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新的境界。胡锦涛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结合点”,“通过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又要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用改革发展稳定实际效果来检验执政能力建设成效。”[15]

十六大以后,党中央把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十七大提出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主线,突出了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先进性建设的根本点表现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始终保持开拓创新的精神动力;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任人唯贤、广纳人才,始终保持党的蓬勃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始终保持党的肌体健康。这一时期,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制度机制,使得管党治党的手段更加丰富。

党充分运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成果,进一步拓展党的建设的内容。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中,党的建设内容在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之后增加了反腐倡廉建设,提出了党要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和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的要求。随着党的建设重点工作的细化和拓展,党的建设的系统化程度大大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三、一以贯之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一以贯之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为党的建设现实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三个一以贯之”的思想。其中要求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一以贯之,这是对党的建设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

百年党的建设历史告诉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同时也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不断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上做出新的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履行党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历史和现实要求我们在理论创新上不停顿、在实践探索上不停顿;要求我们不断强化问题意识、时代意识、战略意识,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紧密跟踪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举措,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党开创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十九大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这是关于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建设的总体设计和基本框架,是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系统化的集中体现。党的建设总要求对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做出了新概括、提出了新思路、进行了总部署。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党在探索执政规律上达到的新高度、新成果。

2.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目的和根本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党的领导。习近平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6]没有党的坚强领导,国家、民族就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就不可能具有今天的国际地位。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是党的历史发展得出的一个基本经验。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党实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地位的重要保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体现在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上。主要包括:研究健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重大工作的体制机制,完善地方党委、党组、党的工作机关实施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等制度规定。落实宪法规定,制定和修改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党领导相关工作的法律地位。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要求载入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的组织法,载入政协、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国有企业高等学校、有关社会组织等的章程。健全党对这些组织实施领导的制度规定。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体现在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上。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汇聚意见建议,推动科学决策上充分发扬民主,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正确的意见,善于集中、敢于担责,既要防止议而不决、各自为政,又要反对“一霸手”式的独断专行,还要甄别和反对以党委集体决策名义的集体违规。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还要发扬党的群众路线,改进创新联系群众的方式方法,使党的政策措施真正与群众的需求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密切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3.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明确了党的建设指导方针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内政治生活的永恒主题。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久久为功。我们要充分认识执政环境的复杂性,要看到影响党的先进性因素,看到党的建设弱化、虚化、边缘化的现象,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现象仍然存在。作为执政党要面对“四个不纯”、“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等各种现实挑战。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党的建设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都更为繁重、更为迫切。

从巩固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地位上看,党要应对考验和危险,关键看能不能增强“四自”能力,在管党治党中不断增加党的凝聚力、向心力。从中华民族发展进程的角度上看,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从党的建设新的发展形势上看,与我们党自身担当的历史使命,以及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要求相比,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党的思想状况、组织建设状况需要不断提升能力和水平,特别是由于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给干部带来的各种优越感、满足感,极易引发部分党员干部盲目乐观、骄傲自满的情绪,容易滋生腐化享乐思想。如果听之任之,必然会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严重不利的影响。这些都是新形势下需要破解的重大问题。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为新时代破解党建难题提供了重要指导方针。

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做到打铁必须自身硬。这要求明确并落实管党治党的责任,建立健全全面从严的党内治理制度机制,不仅强调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还要着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系统,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党永葆强大生机活力。

4.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主线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主线,即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这个报告对执政能力建设作出了新的表述。报告提出了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概念,更加体现出执政能力建设的战略价值和党对其进行长期战略部署的考虑。这个概念上的拓展深化了十七大、十八大关于党的建设主线的论断。

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提出是党加强执政能力的战略性、长期性部署。保持先进性、纯洁性是党的政治品格所属。新时代党的建设主线是党的建设发展的一条主干。把握党的建设主线,要做好以下基础工作:一是要求认真研究、准确把握执政党的执政规律,提高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在工作中做到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统一。二是要做到时刻不脱离群众、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党长期执政的根基在人民群众。我们必须把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观念内化在心里,真正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深化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只有发挥好引领作用,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才能被人民群众真心拥戴。三是要保持永久奋斗的战斗力。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是靠热情和心情去完成的。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党为远大理想和抱负而艰苦奋斗的历史。在十九大上,党中央提出“革命性锻造”的概念。这个概念明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是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地锻造才能形成坚强战斗力的事实。四是防范糖衣炮弹、永葆政治本色。始终保持党的政治本色是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的基本要义。只有保持党的政治本色才能为发挥党的先锋队作用,才能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的成效是通过全面从严治党的政策措施和执行力度展现出来的,也是在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对于信仰、信念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中展现出来的。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就能够在思想上、行动上自觉防范抵御和反对各种各样的利益诱惑和侵蚀。

5.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

首先,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这个阐述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战略定位,抓住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所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要求全党进一步坚定政治信仰,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坚决站稳党性立场和人民立场,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特别是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

第二,强调以坚定理想信念为根基。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才能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之“钙”,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问题,才能自觉作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第三,强调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党的事业永葆生机活力的根本前途在于广大党员干部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中央强调党的工作的着力点,就是把党的方针政策与党员工作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大胆使用党员、锻炼队伍,积极鼓励、培育、支持党员的开拓进取的热情、干事创业的激情、爱党护党的感情,为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党员撑腰鼓劲,为广大党员干部排忧解难。

第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从党的建设的五项内容扩展到了七项内容。政治建设和纪律建设突出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全面系统、融会贯通地掌握党的指导思想。按照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要求,健全党管干部、选贤任能机制。抓住“关键少数”,建立素质培养体系、知事识人体系、选拔任用体系、从严管理体系、正向激励体系,严格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各个环节。进一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三严三实”,推进“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按照《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的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本领和能力。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基本方向和模式。党的建设的目的、方针、主线、总体布局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化的党的建设理论体系。新时代党的建设必须以总要求为目标开展工作,以总要求为检验工作贯彻落实情况的依据。

 

                      小  结

党的建设发展的百年历史,是在斗争中求发展的历史,也是党的思想理论系统化、科学化发展的历史。这既是党的建设的经验总结,也是指导推进党的建设事业继续发展的重要方法。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许多新矛盾新挑战,要求党要科学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于变局中开新局,不断提高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同时,党要领导人民解决我国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解决党和国家发展中其他错综复杂的问题,都要求党自觉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去谋划、去统筹推进,不断推动党和国家的事业全面深入协调发展,不断推动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代化水平。

 

注释:

[1]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

[2]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91.

[3]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 第37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1.

[4] 中共中央文件集.第4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306.

[5]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405.

[6]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466-468.

[7]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4.

[8] 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30.

[9]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10]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4.

[11]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91.

[1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6.

[1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9.

[14] 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10.

[15] 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45-246.

[1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68.


版权所有: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北京党建研究基地 电话:010-68007058 68007110

京ICP备05002061号 全案支持:七星迪曼·易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