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乡村改造思想述评

  • 作者: 张燕
  • 时间: 2013-12-12
  • 点击率: 4959


研究生姓名:  张燕
院校: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年级:        2008级硕士研究生          
学科专业:    中共党史                   
导师姓名职称:侯且岸教授          
论文提交日期:2011年5月


目  录

第一章 与时俱进的现代人
  第一节 现代人
  第二节 人的现代化和教育的意义
第二章 晏阳初与乡村改造运动
  第一节 接受新式教育
  第二节 乡村改造的重要途径:推行平民教育
  第三节 乡村改造中的“公民教育”
第三章 人的改造与思想的启蒙
  第一节 “新民”
  第二节 社会改造的根本:人的改造
  第三节 民族的再造
第四章 乡村改造的深刻启示
  第一节 脱贫与治愚
  第二节 理论?实践?实验
  第三节 历史与现实: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前言

近百年来,中国平民教育、乡村改造、村治、乡村建设、农村复兴、扫盲运动的各种呼声和行动,此起彼落,异常热闹,其中对此倾力倡导,认识最真切者,恐怕要属晏阳初先生。时至今日,我们迫切需要重新审视和研究晏阳初的乡村改造思想,从中真正探取精华和启示。

解析晏阳初的思想,首先,需要研究他的受教育背景。他幼时受到中国儒家文化的熏陶。由于其父深知“书香之外另有世界,西学乃潮流所趋”,于是毅然将年少的晏阳初送往基督教内地会创办的西学堂接受新学。而后又到香港求学,赴美留学。从他受教育过程,分析传统文化和西学对其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基督教会的精神、西方的民主和平等思想对他产生的影响。

作为一个留美学生,晏阳初能够关注农民和农村,发现中国农村最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这是难能可贵的。当年,他和华工的朝夕相处,以及日后深入农村,和农民生活在一起,进行详实的调查研究。我们要对这种现象做深入的思考。晏阳初带着在法国战场上与华工朝夕相处后的两大发现,回国推行平民教育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是如何从最初推行识字运动、平教运动到提出乡村改造主张的?在推行平教运动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有了什么样的经验总结?当时的社会背景对其做出转变起了什么作用?

晏阳初提出乡村改造主张后,他如何通过定县实验丰富和完善乡村改造的主张?乡村改造的思想是什么?怎样从乡村改造提升到人的改造?又如何从人的改造和思想的启蒙去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愚、穷、弱、私”?为什么要进行公民教育?怎么进行公民教育?进行公民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民族改造的必要性和如何完成民族再造?晏阳初如何使自己研究出的方案得以顺利实施?我们要对这一系列问题做深入的探析。

联系上述问题,本文以人现代化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晏阳初乡村改造思想的研究,希望对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启示:

第一,平等是人人所有的权利,同是平等的人,就应享有同等的权利。我们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城市和农村,对比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更需要改造、建设。因为我们的经济基础在农村、政治基础在农村、人的基础在农村。

第二,中国各地区有很大的差异性,我们需要深入农村,因地制宜,通过详实的调查研究和实验,充分认识问题,发现问题,找出农村目前真正的问题,研究出一套合适的方案去改造、建设农村。

第三,当前农村存在的根本问题之一是如何摆脱思想的愚昧?如何进行人的改造和思想的启蒙?这就需要通过文字教育以启民智,使民众变为有知识有头脑的公民。孙中山先生说:外国人建屋,重在奠基,中国人建屋,重在加梁,我们建设民主政治的华夏,请从奠基开始。我们要提高民众的知识,从根本上唤醒民众,使他们知道人民都应该参与政治生活,加速我国民主化的进程。

第四,中国人素来缺乏国家观念,如不进行公民教育,就永远不会和国家结成一体。通过公民教育以启民德。首先,培养民众的团结力、公共心。期望受过公民教育的人,无论处于任何团体,皆能努力为一个忠实而有效率的分子。其次,在人类普通固有的良心上发达民众的判断力、正义心。期望受过公民教育的人无论对何种事物,皆能有自决自信、公是公非的主张。

第五,农村的改造、建设不能仅靠建“模范村”之类的典型。用政府投资对个别农村进行救济、修葺,使其焕然一新,作为其他村的模范,固然会有“实效”,但若把农村的改造、建设集中于搞“模范”、“典型”,那么就忽视了新农村建设的普遍性和远大性。我们要通过实地的调查研究和实验,真正地发现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切切实实去做整个民族生活改造的研究。
 

正文(略)

参考文献(略)

 

版权所有: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北京党建研究基地 电话:010-68007058 68007110

京ICP备05002061号 全案支持:七星迪曼·易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