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历史对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启示

  • 作者: 靳连芳
  • 时间: 2014-01-20
  • 点击率: 4303


摘要:建设学习型政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体现了党对时代发展脉搏和党的历史使命的高度自觉和清醒把握,凝集着党对自身历史的科学判断和深刻总结。本文从党的历史的角度探讨如何推进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大命题,提出了党的历史是学习的历史,重视学习解决的是立党基础的问题,学什么解决的是方向、本领和能力问题,怎样学是解决学风和实效性的问题。

关键词: 党的历史 学习型政党 推进 建设
 

建设学习型政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不仅体现了党对时代发展脉搏和党的历史使命的高度自觉和清醒把握,而且也凝集着党对自身历史的科学判断和深刻总结。因此,从党的历史的角度思考推进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大命题,无疑会获得宝贵的启示。

一、 党的历史告诉我们学习同党的发展息息相关

纵观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经受住胜利和挫折、高潮和低潮、顺境和逆境的考验,带领中国各族人民不断走向成熟和辉煌,其中贯穿始终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学习。

党的建立起步于学习。进入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中国于危亡,或师日、美,或师英、法 ,但都失败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对中国历史的反思中,在对各种主义的比较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如饥似渴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日益觉醒的中国工人阶级中去,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才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很显然,面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是20世纪20年代在一个农民占主体的中国产生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条件之一。

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学习。党一成立就积极投身到革命活动中去,在斗争中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学习列宁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面对中国实际,党的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提出要克服由革命深入而带来的本领恐慌的问题,开展一个“全党干部学习运动”。新中国诞生前夕,毛泽东又及时地指出“我们必须学会自己不懂的东西。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1学习助推我们党迈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时期,正如邓小平后来所说,“全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重新学习。那一次我们学得不坏,进城以后,很快恢复了经济,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2

当中国刚从“文化大革命”的阴影走出后,邓小平深刻反思的教训之一就是,“这些年来,应当承认学得不好。主要的精力放到政治运动上去了,建设的本领没有学好,建设没有上去,政治也发生了严重的曲折。现在要搞现代化建设,就更加不懂了。所以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3重新学习使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一方面从总结党史的角度指出,每当革命和建设发展到一个重大转折的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央都特别强调加强学习。另一方面又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指出,新形势下“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新知识、新经验层出不穷,我们更要注意学习。”4党的十五大后,全党开展了在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中“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三讲”活动。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政党”的任务。中央政治局率先垂范,自2002年12月26日进行首次集体学习后,至今已成为一项制度。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要求全党把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实践表明,每一次学习的深入都极大地加强了党的建设,推进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党89年的奋斗历程离不开学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学习对于党无疑更是须臾不可缺少的。

二、 党的历史给我们展示了学习什么的智慧

党在89年的历程中以广大的视野向多方面学习,即向马克思主义包括西方的一切优秀文明学习,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即读有字之书,也学无字之书。

如前所述,中国共产党是从向马克思主义学习起步的,自此后党把马克思主义确定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就从来没有动摇过。如同邓小平所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5 党在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全方位吸收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毛泽东主张“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6改革开放后, 邓小平以推动对外开放使学习的愿望成为了现实的可能,从试办经济特区、开放14个沿海城市,到加快浦东开发开放,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江泽民认为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在胡锦涛主持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具有世界眼光”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四项任务之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清醒和自觉。

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能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进行,而是从历史继承下来的条件下进行的。在中国共产党内有一批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厚背景,而且也更懂得离开中国的历史文化,党就没有了血脉和根基。毛泽东说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7把这些珍贵的遗产用于指导中国革命最具代表性的正是毛泽东。熟知历史的毛泽东在革命处于低落之时,毅然选择争取“山大王”袁文才、王佐的理解和支持,建立了井冈山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抗战时期,他用愚公移山的寓言表明要用挖山不止的精神,组织人民群众彻底挖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革命即将胜利,毛泽东告诫人民不要怜惜像“蛇”一样的恶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毛泽东更把古人做学问的“实事求是”赋予其新的含义,成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部分。

邓小平在推进中国改革开放事业中,同样注重运用中国的珍贵遗产。开放之初,邓小平访日期间,幽默地借徐福东渡的故事称出访的目的之一是要寻找“长生不老药”。他认为无论对待外国的东西还是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都应该采取“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的方针,但要体现出民族的特色。江泽民认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都包含了中国传统关于民为邦本、天人合一、先义后利等思想精华。

向党自身的历史学习。毛泽东指出“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的更好。”8党的历史一直是党学习最直接的“教科书”,特别是在党发展的重大关头,用总结党史来统一全党的思想是重要的方法。延安整风运动其主要的内容和方法之一就是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讨论和总结党的历史,使全党从切身的经验中,更好地认识党的路线的是非问题,以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水平。“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面对着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在党内4000人中围绕《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有关党的历史的广泛而切实的讨论,这次讨论对全党统一思想认识具有重大意义。1996年江泽民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他说作为当代中国的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也就不能胜任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责。即将进入新世纪,胡锦涛指出:只有对我们党“昨天”和“前天”的斗争有深刻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重要工作,勇敢地担当起“明天”的历史重任。 2010年6月,在党的历史上首次以中央名义召开了党史工作会议。习近平在会上指出,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充分发挥党的历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向群众和实践学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党成立时就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9 在1929年4月,毛泽东提醒每个共产党员千万不要忘记人民群众,要像和尚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常念叨“争取群众”。因为“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成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10 89年中党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人民群众,党从群众中汲取了智慧,从群众中获得了力量。毛泽东曾盛赞农民运动其势如暴风骤雨,把群众称为真正的铜墙铁壁,断言抗日战争必胜,因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而“解放战争,主要就是靠这一亿六千万人民打胜的。 ”11 新中国成立后,依靠人民群众,我们在一个一穷二白的“烂摊子”基础上建起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两百年才完成的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更是以极大的热情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邓小平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12 他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中央的功绩。江泽民也多次指出:推进改革和建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不少,好的办法从哪里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我们头脑里固有的,归根到底是来自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丰富多彩实践。胡锦涛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阐述到: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三、党的历史还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学习的方法

党的历史不仅是重视学习、向多方面学习的历史,也是善于学习的历史。如果说,重视学习解决的是立党基础的问题,学什么解决的是方向、本领和能力问题,那么怎样学就是解决学风和实效性的问题。

学习要“活”的学习,而不要“死”的学习,关键在于解决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既反对以经验主义代替马克思主义,也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僵化的教条主义。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看作“学风”,其实质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他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他大力倡导“有的放矢”、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学风。 邓小平在不断地和“左”右倾向干扰的斗争中坚持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观,他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1989年,在会见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时他说: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江泽民进一步阐述了坚持和发展的辨证统一关系,他说,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胡锦涛指出: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最重要的是始终坚持贯穿这个科学思想体系的活的灵魂,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学习既要重视成功经验,也要重视挫折和教训。正确地对待历史,善于总结经验,这是一个郑重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 1942年,毛泽东指出:“ 我们要研究哪些是过去的成功和胜利,哪些是失败,前车之覆,后车之鉴。”13可以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建立在勇于和善于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基础之上的。改革开放之始,面对一系列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鲜明地指出:“总结历史不要着眼于个人功过,而是为了开辟未来。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14 他指出要实事求是地指出毛泽东同志的错误,但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动摇不得。他认为要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没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江泽民重视总结历史上治乱、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对于提高治国安邦能力的重要意义。他指出:“不读点历史,不了解中国历史和外国历史,不知道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不掌握中外历史上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与教训,怎么治理社会、治理国家啊? ”15党的十六大刚结束不久,新的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国人民抗击“非典”的过程中深刻总结教训,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指出:“只有善于科学总结经验、注重认真学习经验,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好、发展好。社会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也是在总结经验中不断前进的。”16善于总结和学习经验,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注重调查研究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从党的历史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之路,无一不是以调查研究为前提和依据的。毛泽东从参加共产主义运动、建立党的最初年代开始,就一直提倡和实行对于社会情况的调查研究,就一直同理论脱离实际、一切只从主观愿望出发、一切只从本本出发的错误倾向作坚决斗争。1930年5月,毛泽东写了《调查工作》(后改为《反对本本主义》),他指出:“ 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绝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17他要求调查研究要眼睛向下,不要昂首望天。要坚持没有调查是不可能有发言权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然经常到各地了解实际情况。1956年,毛泽东利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听取了34个部委的汇报,写下了《论十大关系》这篇重要著作。

邓小平认为:所谓群众路线包括调查研究。离开群众经验和群众意见的调查研究,那末,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 改革开放一系列重大决策正是邓小平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形成的。1992年,邓小平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的重要谈话,为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出了重要指导方针。江泽民把调查研究称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号召全党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中央高层高度重视调查研究,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不间断赴各地作实证调查研究,问计于民、求智于民,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这一时期,中央高层进行的有计划、高密度、科学化的调查研究,标志着中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治国决策机制在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方面迈出重要一步。其昭示我们,不管当今信息手段多么发达,都不能替代领导干部亲自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特别是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各级干部只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科学决策,才能少出问题,少走弯路。


注释

1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81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3;153
3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53;153
4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143;270
5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259;291
6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101
7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8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9
9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5[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1982. 406
10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33;1096;791
11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397
12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63; 259;291
13 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9页。
1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
15 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16 胡锦涛在中央政治局第17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4/12/1
17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

作者:靳连芳,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教授
 

版权所有: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北京党建研究基地 电话:010-68007058 68007110

京ICP备05002061号 全案支持:七星迪曼·易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