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宁:近年来国外共产党扩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措施与启示

  • 作者:
  • 时间: 2022-03-16
  • 点击率: 513

【摘 要】国外共产党近年来在扩大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包括培育民主意识,提高民主素养;完善选举制度,进行民主选举;增加决策透明度,进行民主决策;扩大党务公开范围,进行民主监督;创新活动方式,释放参与热情。这些措施启示我们:扩大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理论上的更新是基础,制度上的完善是保障,同时还要注重从本国本党实际出发。

【关键词】国外共产党; 党员参与; 措施; 启示

 

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是指党员依据党章赋予的权利和义务,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向党组织表达自己的意愿、要求乃至诉求,从而影响党内决策和党内生活的一种活动和行为。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基本形式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种。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是党内民主的基本内容,是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表现形式。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进一步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十八大报告继续强调“保障党员主体地位”,“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近年来,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参与途径不断创新,但总体看党员对党内事务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与发展党内民主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普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方式和渠道还不多,参与层级多限于基层。改变这种状况,需要理论、制度、方法的创新,既要继承和发展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方法,又要注意吸收国外政党尤其是国外共产党近年来的有益做法。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共产党组织约130余个,其中执政的7个(4个社会主义国家,3个非社会主义国家),参政的11个。 这些国外共产党近年来在扩大党员对党内事务参与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有些还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了解他们在这方面所采用的主要措施并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将对我们是大有裨益的。

一、国外共产党扩大党员对党内事务参与的措施

1.培育民主意识,提高民主素养

在扩大党内民主方面,党员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素养起着基础性作用。一方面党员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素养体现了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另一方面党员的民主意识和民主素养也制约着党内民主的进一步发展。信息化社会的深入演进,催生广大民众的权利意识不断觉醒,越来越希望通过政治参与维护自身权益,影响或改变政府决策。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国外各共产党党员的参与意识也不断提高,促使各党纷纷开始关注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问题。

越共六大“革新开放”以来,积极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通过提高党员民主意识和民主素养,进一步落实了党员的参与权,从而提高了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在实际操作中,越共采用了充实理论和加强培训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组织精干力量大量编写民主理论教材,普及马克思主义关于党内民主的基本理论。另一方面,通过遍布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各类党校,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着力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的民主意识,通过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和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党员说真话、讲实话;同时,把优秀的党员干部送出国,以丰厚的资金支持资助他们到中国等地进行相关的理论学习和实地考察,以期提高他们的民主素养。

在美国,美共对党员民主素养的培育,从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角度体现在美共主席及其党员的身上。在工资方面,从美共主席到普通党员,无论年龄、党龄、学历和职务,全部领同样的薪水:上世纪70年代是每周150美元,2001年涨到每周500美元后就再没有增长过,也没有任何形式的加班费、职务津贴、出差津贴等补贴。美共主席山姆韦伯作为美共的最高领导,不配专车,每天坐地铁上下班,出差常常住的就是汽车旅馆,在待遇上和普通党员一样没有特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在场的部下会随时插嘴打断他甚至反对他的说法,山姆本人对此并不介意。山姆韦伯说,上下一致的待遇是美共体现党内民主的一个方式,因为他们为党工作并不是为了赚钱,重要的是对党的忠诚和奉献。

2. 完善选举制度,进行民主选举

能否实行真正的选举是判断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民主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尺。近些年来,许多国外政党不论其是何性质,都把扩大和完善党内选举作为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途径。从一人一票制的英国工党到推行党员公决制的德国社会民主党再到全体党员直接选举党的第一书记的法国社会党,不但西方政党在通过改革党内选举制度以引进党内直接民主方面走出了一条组织革新之路,各国共产党也在各自的政党的民主改革中对党内选举制度进行了完善。以古共为例,自其1990年2月召开中央特别全会以后,各级党内领导干部的选拔都开始听取广大党员和民众的意见,支部领导的选举普遍采用了差额制,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各级干部由上级指定的做法。在1997年古共五大代表选举中,更是采用了不预设党员代表人选,而是在广泛听取党内外意见的基础上自下而上层层酝酿选举的方式产生。

为了充分反映和体现广大党员的愿望,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通过扩大差额选举比例、完善选举程序和健全选举方式的方法提高了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程度,促进了党内民主的进步。例如,越共早在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的人选上就实现了差额选举,通过自荐或推荐、审核、向全社会公布候选人基本情况等措施来保证选举过程的公开、公平与公正。在2006年召开的越共十大上,中央委员会候选人名额207名,差额选举产生181人组成第十届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差额选出政治局成员。同时,党的总书记也第一次通过差额信任投票产生。由于在实行差额制的同时进行了相关的人事均衡安排,在此过程中越共不但促进了党内民主,也兼顾了政治稳定。为了把清廉、基层民意高和具有民主意识的优秀党员吸收到领导队伍中来,从2009年开始,越共在全国指定15%-20%的省份试行省委书记的直接选举,即省委书记由出席党委大会的各位代表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产生,再次体现了越共推进民主改革的决心。实践表明,在广泛参与基础上产生的党的领导机构,才能获得更多党员的认同。

3.增加决策透明度,进行民主决策

党内民主的要义之一就是党内生活中,全体党员都拥有直接或间接讨论决定党内一切事务的权利。因而扩大党员对党内决策的参与权,让更多的党员参与到政策制定过程中来,是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的重要环节。当然,党内重大决策的最终形成,主要还是依靠高层领导,但这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普通党员在决策形成中的作用。在决策形成初期,运用多种手段鼓励广大党员参与讨论、辩论,而且党员的意见建议能够被党组织认真对待,对党员的归属感和党的凝聚力也是一种提升。国外一些政党,如英国工党、保守党,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等通过设立“政策论坛”,吸收普通党员的意见,推行协商民主,对重大问题进行全党讨论的做法已臻于成熟。一些国家的共产党也开始愈发重视广开党内言路,信息公开、全党讨论、集体领导、民主决策应用于党内生活已成为一种趋势。

1998年,英共内部就如何联合党外力量的问题产生激烈分歧,时任总书记Mike Hicks由于在这一问题上反对者众多被John Haylett以较大的优势所取代。但事发后,《晨星报》管理层却力挺老书记Mike Hicks,从而引发报社罢工。罢工持续了两周,直到报社管理层和英共执委会重新达成一致。总书记易主,党内主要支柱力量出现分歧对任何一个政党来说都是大事,但通过集体领导和民主协商,英共度过了难关,因此他们更加珍视决策的民主化与公开性。现在英共的总书记向全体党代表投票产生的执委会负责,并随时接受执委会的否决意见。

除了坚持少数服从多数外,尊重少数人的意见、允许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也成为一些共产党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参与的重要举措。如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就有“若党内有超过1/5的人不同意领导人的决定,这些党员可以提出替代方案”的规定。另外,在越共九大讨论党章修改报告的决议时,有代表当场就某些修改内容提出了不同意见,后经中组部做出解释后全体代表才表决通过。还有,南非共产党坚持在党的各级组织中实行集体领导,所有党的上级组织在制定和执行党的政策时尽可能地同下级组织和党员定期、有效协商,保证向下级党组织和党员负责。这些,都向我们展示了扩大党内民主的新探索。

4.扩大党务公开范围,进行民主监督

没有公开,就没有监督。党员监督权的保证和实施可以有效发现党内偏差、改进领导机关及其干部的工作作风并从一定程度上遏制腐败的产生,从而保证权力的正确使用。而监督的实施,首要的是党员知情权的保障。若信息不公开、暗箱操作,监督也无从谈起。

在推行党务公开方面,越共和古共走在前列。越南共产党自其六大以来一直坚持在党代会召开前2个月就通过媒体公布政治报告草案,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征求修改意见。古巴共产党也特别注重在重大决策出台前面向全党征求意见。如《号召书》作为古共四大的主要文件,定稿前在全体党员和350万党外群众中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古共五大召开前5个月即把政治文件草案交由党内外公开讨论,参与人数达到650万,五大期间电台、电视台还直播了大会讨论实况。这些举措激发了党员群众的政治热情,提高了党员的参与度和对党的认同感。此外,古共还十分注重在干部选拔任用中进行民主监督。为了反对干部任免中的“一言堂”和少数部门说了算的情况,古共在各省市实行了干部委员会制度。委员会由各方面群众代表组成,既负责监督干部,也有权参与有关干部任免的讨论。而省一级的党委换届时,书记和委员的提名则都需经过本省全体党员讨论。尽管最终决策是由党的领导机构作出的,但是信息公开、全党讨论,能够使广大党员感觉决策过程是公开的、公正的,因而结果也是能够接受的。

5.创新活动方式,释放参与热情

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无形中使政党的某些功能趋于弱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继续发挥共产党的基层组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传统优势,增强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各国共产党从各自实际出发,探索活动方式的创新。

首先,保持领导人与基层群众近距离接触。如老挝人民革命党规定,包括党主席在内的政治局委员每年至少深入基层3次。而类似的规定在古巴则进一步具体化为包括第一书记在内的每个中央政治局委员,每年至少到地方视察6次,当中4次必须深入到基层。除外,古共的高级干部没有统一的住宅区,散居在居民区中。各级领导都要参加社区组织的集体劳动和公益劳动也在规定之中。在公车使用方面,古共规定所有公车如有空位和顺路,应允许上下班职工搭乘,如果拒载则给予严肃处理。 这些规定融洽了干群关系,也将领导干部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中。

其次,注重发挥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如处于多党竞争环境中的日共,提出党的生命在基层、“支部是主角”的理念,以选举为中心开展基层党的工作。要求地方支部着力帮助当地党员、民众特别是低收入人群解决实际生活困难,以服务民众的良好形象赢得人心。日共党的地方议员人数多年来一直居各政党之首,这在人们对政治关心度日趋下降和选民意识多元化的日本是难得的成绩。在2007年6月举行的冲绳县议会选举中,日共得票率更是超过了民主党成为冲绳县第一在野党。

再次,探索网络参与的新模式。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固然给政党带来许多新挑战,但网络的开放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也为政党自身的民主改革、现代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在这方面,越共不仅利用互联网实现了组织沟通信息化,而且还专门开辟了高层领导与网民直接对话的渠道,尝试中央高层与普通党员的直接联系。2007年2月,越南总理阮晋勇通过互联网与网民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对话,回答了网友提出的大量问题,拉近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同民众之间的距离。 日共以自己的网站为平台,开展党的活动。如网上递交入党申请、参加组织活动、提出意见建议,不仅释放了党员的参与热情,也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日共。

二、国外共产党扩大党员对党内事务参与给我们的启示

目前世界上为数众多的共产党组织,不论是处于执政、参政或是在野状态,都在依据各自面临的形势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它们在扩大党员对党内事务参与方面的各种探索和尝试,不论成功与否,对我们都有启示。

1.理论上的更新是基础

民主不仅表现在规则、制度层面,也表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层面。共产党内部长期存在的党员民主权利不够、民主原则在运行中被扭曲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党内民主观念和理论的落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共产党推进民主的进程表明,民主理论的更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先导性作用。

以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为例,在党章中更新党内民主相关内容为党员的民主实践奠定了新的基础。1995年塞劳党十八大修改的党章明确规定,要确保党内的完全民主,同时每个党员都有权积极参与党的方针策略的形成和执行以及形成自己的理论观念,有权提出异议或者提交建议,表述各种不同意见,有权指出相关党组织、党的干部以及党员的缺点和不足,中央委员会或者其它领导机构在重大问题的讨论中要依靠全体党员,在制定决策时,要认真考虑全体党员的意见。 民主理念的更新和中央高层对党内民主的高度重视,使塞劳党在苏东剧变后的不利环境中,不仅守住原有阵地,而且在2008年2月的大选中成为执政党,其总书记赫里斯托菲亚斯成为欧盟诞生的首位共产党国家元首,在欧洲以至世界都引起强烈反响。无独有偶,2003年日共新修改的党章也扩大了民主的内涵,规定党的决定要充分经过民主讨论,最终由多数党员决定,所有领导机关要通过选举产生。同时进一步强调了民主集中制中的民主原则。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最大的共产党组织,日共与时俱进党章修改,及时做出适合国际形势及日本国情的理论更新,入党的人数逐年增加,支持率也不断攀升。

理论源于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同时理论由于把握了实践的规律,从而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可以“缩短”并“减轻”实践过程中的“阵痛”。党内民主实践的发展,要求对实践活动和成果进行不断反思、纠偏和引导,就必须更加注重借助理论的基础性作用。

2.制度上的完善是保障

扩大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除了要有思想理论上的更新,还要依靠制度甚至法律给予保障,才能使民主的进程不因领导人及其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葡共强调实行深入的党内民主,同时为了反对在传统的民主集中制保护伞下进行独裁和官僚主义的集中而实行了“集体领导和集体工作制度”,就是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尊重党员的民主权利,鼓励党员参与到党内工作的思考和探讨中来,重视党员在参与集体决策时的意见和作用,反对任何领导人将个人意见凌驾于集体之上,反对专制和管制主义。另外,从基层到中央的任何领导职务均由党员选举产生,并可以被罢免。 这项制度保障了广大党员在讨论党的路线和进行党的决策时的有效参与条件。古共除了前文论及的对重大事项实行的广泛的“民主讨论制度”,其“民主纳新制度”则保障了选择新党员的充分民主,即经劳模推选会和群众咨询会推荐的符合党员条件的发展对象经组织考核、谈话后,还要将他们的基本情况进行公示,即使在批准发展后还需把新入党的同志介绍给群众以方便监督。越南除了前文述及的“质询制度”,1998年12月18日,越共中央政治局颁布了《关于制定和实行基层民主制度》的30号文件,决定率先在乡坊、行政机关、国有企业三种类型的基层党组织内实行基层民主制度,其要义是“民知、民议、民为、民查”方针的具体实施,即明确了应向党员群众公开的事项、应由党员群众参与讨论的事项、应由党员群众直接决定的事项和应由党员群众监督检查的事项,因而从制度上保障了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权,真正做到了党员知道、党员讨论、党员参与、党员监督。在此基础上,2004年底越共中央书记处指示制定了一系列民主制度范本,并要求全国基层组织依照范本制定和完善本单位的民主制度,并希望最终以法律的形式将这些民主制度出台。加上越共其它的党内民主制度如“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制”、“中央委员会工作制”、“集体领导制”、“党内选举制”、“党务和信息公开制”、“权力监督制”等的实施让越共各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有了系统的制度保障。

3.要从本国本党实际出发

一般来说,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由于处在执政的地位,能够做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理论原则,又结合各自的历史方位和现实情况与时俱进地推动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进程。如古巴、越南动辄数百万党员参与的“大讨论”就是充分利用了执政党的优势。而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由于大都处在非执政的条件下,生存与发展面临一定压力,但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党内民主已成为多数共产党的共同选择。如捷克-摩拉维亚共产党面对苏东剧变后弥漫东欧的反共气息坚持不改名易帜,还专门成立研究剧变问题的小组,系统总结了剧变和丧失政权的原因,认为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广大党员群众无法有效地参与政治生活和管理,党的干部压制批评,民主集中制开始转变成为官僚集中制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捷摩共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努力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主张,确定了“新共产主义”战略,努力探索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现代社会主义”,坚守实现社会主义的纲领目标并灵活制定“入阁参政”的近期目标,利用一切合法手段和议会讲坛,鼓励党员全面参与到党内事务中来,代表广大平民阶层的利益,表达劳动者的呼声,扩展与巩固政治制度和党内生活的民主化,从而始终保持了议会第三大党的地位并成为东欧地区唯一在本国政坛有一定影响的共产主义政党。美共把俱乐部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心,致力于给党员至少提供一个“挂帽子的地方”。尼泊尔共产党通过发扬党内民主,消除了曾经分裂为十几个派别的内部分歧,增强了团结统一,获取了执政地位。日共以网络建党的方式应对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的挑战,以工作方式的现代化壮大了自身力量,提升了党的支持率。



《【国外共产党生存现状调查】活在资本主义心脏里的美国共产党》,南方周末网http://www.infzm.com/content/30865

【国外共产党生存现状调查】英国 印度 澳大利亚》,南方周末网http://www.infzm.com/content/30874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国外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探索》,《红旗文稿》 2009年12期。

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课题组:《古巴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的基本做法和经验》,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4期。

刘靖北:《国外主要政党组织革新及发展趋势》,《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尹文清:《日本共产党的党建研究》,山东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国外政党党内民主建设的实践探索》,《红旗文稿》 2009年12期。

陈超:《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十八大党章研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硕士论文。

孙正聿:《理论及其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新华文摘》2010年第4期。

张文化:《葡萄牙共产党争取“先进民主”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版权所有: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北京党建研究基地 电话:010-68007058 68007110

京ICP备05002061号 全案支持:七星迪曼·易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