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峰:论推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基本逻辑

  • 作者:
  • 时间: 2022-03-16
  • 点击率: 1795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的新篇章。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大踏步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 改革开放实现了伟大历史性转变,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伟大觉醒,显示了党顺应时代潮流、人民愿望以及开辟建设社会主义新路的坚强决心。改革开放实现了党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这个转变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必要条件。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坚实基础。改革开放的伟大价值和历史意义在于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了历史脉搏和时代主题,走上了加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尽管前途光明,但道路曲折。我国的改革开放是无现成经验可循的开创性探索,是前人没有进行过的伟大尝试,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前所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艰辛的,既不是拿来主义,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用自己的实践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改革开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逐步形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再到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指导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实践中探索并逐步完善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功探索并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2. 改革开放实现了伟大历史性变革,取得开创性、全方位的跨越式发展

197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国际人士时,曾感慨到,“我们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程推迟了,特别是耽误了十年。中国六十年代初期同世界上有差距,但不太大。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这十一二年,我们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了。这十多年,正是世界蓬勃发展的时期,世界经济和科技的进步,甚至于不是按月来计算,而是按天来计算。”

四十年后的今天,当年的感慨可以变成对中国一日千里发展的喜悦。改革开放这四十年,我国紧紧围绕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抓住历史上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从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到初步达到小康目标,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经济社会发展先后跨越了一系列发展阶段。我国GDP从1978年的3678.7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超过90万亿元,实现了巨大的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开辟了从追赶先进国家向引领世界发展的新时代。四十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对象。党的十九大召开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已经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学习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道路、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已经成为各国学者、政府研究的热点;“一带一路”把世界很多国家凝结成一个发展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

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跨越,已经创造了中国历史的新辉煌,创造了令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的巨大进步。

二、改革开放的总体思路和基本逻辑分析

改革开放的成功,是中国共产党人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结果,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形成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总体思路和基本逻辑。  

1.关于总体思路

改革开放的总体思路实质就是走渐进式发展的路子。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说是一个历史进程,就是这个进程是渐近的,是由数量型发展,到结构性转变,再到形成阶段性成就这么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发展而来的。

渐进式发展思路建立在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改革开放是在准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在科学把握历史机遇的同时,在无可循经验的探索中积小胜为大胜,积极稳妥发展的一种思路。改革开放体现了发展与稳定的对立统一。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我们成功汲取了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上出现的急于求成等教训,比较好地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易到难,一个骨头一个骨头啃,在实践中解决难题、积累经验、开辟思路,在改革开放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凝聚力量。

渐进式发展思路建立在理论探索与实践探索的结合中,把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与政策制定有机结合在一起。渐进式发展不是靠西方发展理论起家,而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消化吸收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以实践探索为先导,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炼发展理论,着力创造适合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是建立在科学认识、准确把握中国国情基础上长期实践、反复总结、不断探索形成的结果。

渐进式发展是建立在全方位改革发展的基础上,具有较高抵御风险能力。渐进式发展的一个战略优势就是改革的领导力量能够在全面推进改革的进程中把握发展节奏、调控发展进度,保持战略主动权。在这种的情况下,发展成就产生的累积效应,就会越来越强化战略优势,逐渐激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增长活力,从而在增长中不断提高和加强整个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或许就是中国改革开放能够保持长期高速度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2.关于基本逻辑

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全新发展模式的重大历史进程。这一进程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基本逻辑。

第一个逻辑:历史逻辑

改革开放是伟大历史进程,这个进程体现了历史发展中的客观必然性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引导推动发挥这个作用的就是历史的逻辑。

(1)改革开放是世界格局变化的必然选择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

从政治上看,新的国际格局初露端倪。在美苏对抗的格局下,随着苏联军事力量不断增强,霸权主义野心日益增加,以往美国在对抗中占据的明显优势逐渐发展成为美苏的战略均势。中国作为一支不与任何大国或集团结盟的政治力量,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力量增长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陷入战略被动的美国逐步认识到了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份量与作用,因而率先感到了调整对外政策的必要,中美苏三国的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早在1967年秋,尼克松在美国《外交季刊》表达了对中国的善意。尼克松上台后,中美关系得以改善。随着尼克松总统的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至1973年底,中国基本上同主要发达国家实现了邦交正常化。这对于中国进行改革开放而言,是十分重要且十分必要的先决条件。

从经济上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战后长期的和平时期,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二战后,西方国家率先掀起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五、六十年代以来推动了西方国家工业的高速增长。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的新科技革命再掀高潮。在现代化浪潮中,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了优势,形成了战略主动。我们怎么办?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赶超。邓小平在1978年9月会见马来西亚外长时指出,“我们经济停滞了十年多一点的时间,而这十一二年正是世界科技蓬勃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我们同国际水平的差距拉得很大,要努力赶。”②

世界格局发生的深刻变化,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强调,“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③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在世界主要社会主义国家中成为一种潮流,而中国走在了这个潮流的最前面。

(2)改革开放是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深刻反思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深深打上了苏联模式的烙印。邓小平对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有清醒思考。1978年邓小平曾经在东北、华北有一次重要的“北方谈话”,表达了强烈地改革机制体制的愿望。1978年9月15日,他指出,“从总的状况来说,我们国家的体制,包括机构体制等,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人浮于事,机构重叠,官僚主义发展”,“有好多体制问题要重新考虑。总的来说,我们的体制不适应现代化。”④ 突破苏联模式的重要目的就在于解决体制机制中存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问题。因此,改革开放从经济领域入手,从中国占最大多数人口的农村做起,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到设立经济特区,到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形成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基础上,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的有计划商品经济,这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基础;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未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策略。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多年改革的阶段性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别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一个最鲜明的特征。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要目的,邓小平讲的很清楚,就是要做到 “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⑤

改革开放在客观历史条件下,按照历史发展规律,实现历史性转变,开辟伟大历史进程,体现了历史逻辑的必然性。

第二个逻辑:理论逻辑

理论逻辑是理论创新进程中体现的基本逻辑。改革开放的最伟大成果就是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逻辑

我们在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中,形成了三次观念上的重大突破。

第一个突破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认识生产力的地位作用。邓小平曾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⑥ 邓小平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点出了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阐述。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党的注意力更多关注了上层建筑,关注了生产关系调整,而对经济基础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的决定性作用认识不足,没有把提高社会生产力作为党的中心工作。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如果说我们建国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⑦,而“忽略”的结果直接导致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政策上的失误。所以,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⑧这是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历史教训基础上的真知灼见,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上的深化发展。

第二个突破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实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根据。这个根本根据的认识,确保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正确的发展轨道上前进。

改革开放以后,对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提法,叶剑英在1979年庆祝建国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就已经提出,“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⑨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的论断,这为最终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1982年,十二大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并指出了“物质文明不发达”是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1986年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再一次明确表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提法。而这个提法最终提炼为党的重要理论概念的是十三大。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的论断基础是源自于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属性和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区间,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重大突破,使人们能够准确认识到这个历史阶段的任务和明确把握这个阶段的奋斗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个突破是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特有产物,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中逐步摆脱了传统认识模式。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把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明确下来,强调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个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不同社会制度下经济发展主要特征的思想束缚。

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经过改革开放的实践,理论得到了充实发展。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大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在实践中发展完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改革成果”,“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个崭新的创造性发展。”⑩从确立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发展中正在不断走向成熟。

(2)探索执政党建设的理论逻辑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强调既要加强党的领导,又要改善党的领导,在强调思想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探索空间,实现了两次重大的发展。

第一次重大发展是强调思想建党的基础上,突出制度治党的重大意义。思想建党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党的建设基本原则,在坚持高度重视思想建设的同时,邓小平把制度问题提升到突出重要的位置上。他指出,“要解决思想问题,也要解决制度问题”⑪。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制度建设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邓小平在思考党的建设如何在根本上得以巩固的问题上,更注重制度对于党的建设全局发展的地位和作用。他讲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⑫改革开放以来,党内制度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形成了以党章为总依据,以《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党内条例为主干的法规制度建设体系,建立了党内立法、组织法规、领导法规、自身建设法规、监督保障法规等一系列的具体制度,有效地推进管党治党工作。制度治党是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机制创新,是党的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重要成果。

第二次重大发展是确立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用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个方面的原则。十八大以来,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战略目标进行的。这个历史阶段要大力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十九大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反映了讲政治这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其首要任务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根本遵循是党章,按照党章要求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保持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同中央一致。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根本政治担当是在加强党性锻炼和提高政治觉悟、政治能力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党的政治建设把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作为重要目标。系统全面地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对于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具有突出重要作用。

党中央强调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这次创新以党的政治建设为根本性建设,以党的思想建设为基础性建设,思想建设与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反腐败斗争一道,在党的政治建设统领下,形成了党的建设新的发展格局。

 3. 实践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基本经验就是紧紧依靠实践、紧紧把握实践逻辑,在实践中探索经验,开创出一条中国式发展道路。这个逻辑的特点是:

(1)实践逻辑的起点: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观点

对于实践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在改革开放之初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中,就已经明确阐述。马克思主义是注重实践的科学理论。列宁曾经讲过实践高于认识的观点。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马克思、列宁的观点时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⑬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要的逻辑特征,也是指导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根本出发点。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正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2)实践逻辑的重要环节:解放思想

实践观点发展为实践逻辑,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灵魂。四十年来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邓小平讲过,解放思想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思想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就会严重起来。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会顺利进行。习近平指出:“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⑭解放思想是主导改革全过程的基本前提和关键环节。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解放思想也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对于我们党而言,解放思想不是解决问题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对于改革开放实践而言,解放思想是永远在路上的历史进程。解放思想是解决改革难题的先锋和保障。当然,讲解放思想也是要坚持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这个根本要求。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说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

(3)实践逻辑的基本路径: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

改革开放没有经验可循。我们是靠“摸着石头过河”逐渐探索发展走到辉煌的今天。

在实践逻辑下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模式是中国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大贡献。改革开放是以群众实践为先导展开的,发轫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度,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始终是在把握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提高水平下进行的。改革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逻辑,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这一点至关重要,这是确保改革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也是改革能够不断突破思想藩篱的民意基础。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理论总结提升,中间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方法,就是试点方法。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拿不准的问题进行试点,在试点中寻找规律、解决问题、成功之后推广,从而确保把改革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是中国改革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中国的改革正是在这样渐进式发展中,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顶层设计,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

三、改革开放体现了执政党的鲜明品格

 1. 改革开放的成功归根结底是坚持党的领导的结果

(1)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保证了改革开放以渐进式发展与跨越式实践相结合模式实现成效最大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是中国式发展战略与中国式实践创新的统一体。如果从发展模式的角度讲,就是渐进式发展思路与跨越式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模式。其最大优势是保持战略稳健和创新活力的有机统一,较好解决了历史变革进程中稳定性与创造性关系问题。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国家的改革不同,中国改革的一个成功要素是坚持了渐进式发展思路。这个发展思路要求必须经过长期奋斗,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持续不懈地坚持基本理念,才能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取得必然性的跨越式发展。作为执政党而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于这个发展模式的实施起到了极端重要的领导作用。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战略稳健,才能在统一领导下发挥改革各主体的活力。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完成目标,从解决温饱,到实现小康目标,再到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步一步迈向更高层次的目标,不断实现我们追求的社会理想。

(2)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成功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才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从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经验来看,印证了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本质特征的重大优势所在。事实上,在世界上很多执政党中能够做到长期稳定地坚持渐进式发展战略的不多。资本主义政党政治中的不稳定性表现在政党轮替、政策变迁之中,不同阶级利益代表的政党执政会带来不同的社会发展政策。有人把资本主义政党政治中的这种关系比喻为“擂台赛”,而我们则是“接力赛”。在时间竞赛中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政治优势有多明显。始终坚定坚持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我们始终坚持的一条基本经验。

2. 改革开放体现了党的自我革命的鲜明品格

中国共产党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这个党始终是一个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的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永葆先进性、永立时代潮头、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基本经验,是党所具有的鲜明品格。

改革开放充分体现了党的自我革命品格。邓小平讲过,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体现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格,体现了不拘泥任何条条框框,又充分尊重和遵守客观规律的品格,体现了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品格。党的自我革命的品格,决定了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没有自我革命精神,就容易被一些现象障目而不能触及社会发展的本质;没有自我革命精神,就可能失去解决顽症重疾的动力。党的自我革命的品格一方面是与党的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担当意识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勇敢地试、大胆地闯的勇气和气概,在实践中探索出的经验是我们成功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的有力武器。

改革开放要求党必须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的状态和能力。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⑮我国过去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改革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在社会变革面前,党必须始终保持先进性,打铁必须自身硬。要将改革进行到底,党必须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敢于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使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才能确保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确保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注释

①③⑪⑫《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1-232,150,332,333页。

②④《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89,376页。

⑤⑥⑦⑧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1,63,63,63页。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20、233页。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86页。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49页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


版权所有: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北京党建研究基地 电话:010-68007058 68007110

京ICP备05002061号 全案支持:七星迪曼·易龙天